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宣城要想富先看孙家埠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孙埠镇的

皖南晨刊 2013-03-26 22:16 大字

“宣城要想富,先看孙家埠……”

这是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孙埠镇的一种期待。如果追究其缘由,是因为孙埠人向来思想活跃。

据《宣城县志》记载,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孙埠建镇,取名永宁镇。然而从孙埠发现的大量石器和出土的商周青铜器推算,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孙埠境内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可佐证这里还是周、吴、楚文化的交融地。孙埠对于不同地域、文化都能兼收并蓄。早年,孙埠率先秘密组建了中国共产党宣城特别支部,1942年,宣城抗日游击队首先在孙埠茶花岭诞生。这些足可以表现出其地灵人杰,以及勇气、先导和胆识。

改革开放初期,孙埠人思想更加活跃起来。他们首先成为“二道贩子”,把竹木和农副产品南北调换,从中盈利。连家中兴的小菜、鸡鸭鹅、蛋都能拿到集市上卖,他们“资本主义尾巴”拖得老长。时隔不久,镇里的个体户便蓬勃兴起,一些家庭作坊繁衍而生,一时间街镇热闹兴旺,四乡八邻的商贩趋之若鹜。这个以个体经济兴镇的江南小镇,一些人家用七箩缸装硬币积聚资本,但找钱时也不清点,随手一抓,表现出孙埠人大气与豪爽。现在“孙家埠的大佬”仍然存在,宣城街上的富翁,几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孙埠的。

孙埠镇处在南北交汇的中心地带,水阳江依镇漫流,皖赣线穿境而过,104国道贯通其中,孙埠兼有水陆交通之便,成了南北商贸集散中心,给过客商户留下了落脚的地方与无限商机。不过,以前的孙埠常闹水灾,早在唐朝,宣州观察史陈少游在孙埠建了“德政陂”,解放后孙埠人又修了佟公坝。后来,倒是港口湾水库的修建彻底解决了水阳江的水患,使得孙埠的三万多亩良田旱涝保收,真正成为宣州东平原的大粮仓。如今的他们兴建了皖南最大的木材、农产品、小商品几大专业交易市场,加速了孙埠的发展。

到了孙埠,人们可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黄酒好喝,但不上头;蹄膀好吃,但不腻人。如今的孙埠黄酒、孙埠蹄膀打入中国黄酒的老家绍兴与周庄。孙埠皮鞋远销在外,宣城人在上海买回来的精美皮鞋居然还是自己生产的。为了增加经济、文化的厚度,镇政府近年在河边修建了一个能容纳4000多人观看的水阳江龙舟大看台。每年的端午节都要在这里举行龙舟比赛,镇上四、五里路长的河堤上被挤得水泄不通。

孙埠街道,虽人声鼎沸但秩序井然;晚上华灯齐放,璀璨夺目。有空了,不妨你也走一遭。

新闻推荐

宣城市三项电机标准通过评审

本报讯(记者 项嘉)记者日前从市质监局了解到,宣城市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主导起草的《YXVF系列(IP55)高效率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条件(机座号80-355)》、《...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