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模仿到写意的转型油画家彭龙羽访谈本报记者方文竹文

皖南晨刊 2013-01-17 14:10 大字

从模仿到写意的转型——油画家彭龙羽访谈

■本报记者 方文竹/文 汪鸣/摄

时间:2013年1月6日下午

地点:市三中,彭龙羽住宅

记者:彭先生,在宣城众多的画家中,您有一点不同,您是美术教师,边教边画,教与画相结合,像您推崇的徐悲鸿大师。更大的不同来自于美学认知:搞教学必然要进入中外美术史的篇章和当代美术界情况,博取众家,同时还有画理的掌握。也就是说,您自会多了一份理论的素养。

彭龙羽:我搞美术教学工作已达35年,就像你说的“边教边画”,教学与创作构成了我一副活动的双翼而无法分割,我乐在其中,感慨也多。教师的典范作用相当重要,可以引导学生追求美的风尚。可是当今时代实用主义盛行,美术教学受到冲击,导致学生素质较低,创造、创新能力差,甚至发生断层现象,美术教师越教越难。我也在不断呼吁改革教学体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美的素质。

记者:经过一番闲谈,果然坦露出您对中外美术史的熟悉和理论功底。还有,您的作品构图典雅,造型严谨,体现出传统的积淀和资源的利用。这一切是否说明您的创作可以归纳为“学院派”吗?

彭龙羽:我一直主张面向自然,与自然融合。我的创作以写实为主,力图突破“学院派”的框框。当然,在后期创作追求色彩的过程中,我也吸收一切有益的元素,丰富绘画语言,如法国印象派、俄罗斯行为画派等,在风景画创作中我还注重写实加写意,重归华夏美学传统。我感到格调提高了,境界也显得开阔起来。因此我认为,“学院派”只能看作一种艺术手段,而非艺术本身和目的。

记者:对!有行家认为,从模仿到写意的转型是您创作上的飞跃,有同行戏称为“中年变法”。当然,写意不是随意,而是更大的艺术工程,甚至带有一定的神秘性,这离不开艺术语言的选择和把握,您的创作主要追求什么样的艺术语言?

彭龙羽:艺术创作要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世界与语言呈现合一的状态。至于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关键是对光的把握,围绕“光”来用墨运笔,体现画家的心性,印象派就厉害在这里。

记者:您为何选择油画作为自己进行创作的画种?

彭龙羽:这是出自自己的天性和对艺术语言的感悟,换句话说,我与油画有一种对应的关系。我喜欢光和色、丰富的色彩组合,它能充分反映人类的激情,当情感加入色彩中来,会更有力度,更加奔放,能赋予平常的生活场景以丰富美学意味。在油画创作中我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宣城的油画创作?并寄托着什么样的希望?

彭龙羽:当前宣城的油画创作主要有王世森、刘爱军等新生代画家撑持着。艺无止境,前面的路还很长。我认为,新生代关键要做到两点:一是加入自然,以天地为师;一是要敢于创新,要有一点自己的东西。

新闻推荐

5路公交班次有调整 到夏渡新城的公交班次增多

本报讯(实习生 张慧铭 记者 汪鸣) 1月18日早上,坐5路公交车的陈颖女士说,早上去市区宣城宾馆公交站坐车,刚到公交站台,一辆开往...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