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乌以风结缘天柱山

安庆晚报 2012-11-16 18:15 大字

[摘要]储北平

 

如果要我做一道回答题,说出对天柱山开发做出杰出贡献的几个人。那么,其中一位,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乌以风。

23年前的一个春日,天柱山天空低沉,山光水色笼罩着蒙蒙雨雾。通往三祖禅寺的山路上,一顶8人大轿缓缓而行,沿途村民自发设案焚香,默默为88岁高龄的乌以风先生送行。佛乐悠扬,乌先生遗体坐缸火化。随后,人们将先生灵骨安放在天柱山茶庄南山的苍松翠柏中。“殷勤莫问塘前柳,天柱白云是我家。”先生生前在《怀内》诗中的夙愿终得实现,长达半个世纪的天柱情缘画上了句号。

乌以风先生原籍山东聊城,后定居潜山野寨。他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原治西方哲学,1929年起数十年师从国学大师马一浮,成为名震江淮的儒学家。其诗、书、画皆精,著有《中国中古时期儒释道三教关系史》、《性习论》等学术著作。他自号“忘筌居士”、“天柱老人”,前者既取得鱼忘筌之义,又藉以哀其家变,因前妻名“筌”,由于军阀插足而离异;后者则足见先生后半生对天柱山的依恋。

江山也要文人捧,先生与山颇有缘。他1933年任安徽省教育厅秘书时,就开始关注天柱山;1934至1939年,任省立宣城中学、安庆一中校长时,曾多次攀登天柱山;1940至1942年,任四川复性书院典学和重庆大学副教授时,心中仍惦念着天柱山。从1943起,先生一直工作和生活在天柱山及其周边地区。1943至1949年,任潜山景忠中学校务主任、校长,并于1948年兼任安徽大学教授;1949年至1951年,任景华中学校长和安庆女中教师;1952年调任安庆师范心理学教师;后被划为“右派”,并因历史问题错判入狱;1969年出狱后,被遣送天柱山农村劳动;1979年平反,原判撤销,担任安庆师范学院教研室主任、心理学副教授,1986年晋升教授。曾当选为省政协第四届、五届委员,安庆市第四届、八届人大代表。

 

乌先生一生爱山,游踪遍及全国各地,而对天柱山情有独钟,攀登数百次。他在诗作《名山十八忆》中,将其与黄山、华山等相比,总结出天柱山的特点。他唱道:“雄奇灵秀一山兼,不薄黄华独爱潜。游赏俱如飞鸟过,丝丝魂梦绕西关。”1937年36岁时,他登上了主峰绝顶,并在《登天柱峰绝顶记》中记录了这次壮游。在天柱山之巅,他核准李云麟所镌为“孤立擎霄”四字,以红漆标刷一新,辉映云天。先生吟道:“立极方知天地大,凌空不见古今愁。飘然遗世烟尘外,一啸鸾飞下九州。”

此后,先生将身心与天柱山融为一体,为开发名山奔波操劳。捐资修建山房、望岳亭,约请友人募资建造岳云山馆、七人洞以及从良药坪至拜岳台两千多级石阶。从此,游人既有留宿之处,而且二三日之间,可以遍赏司元洞岩、观云海、看日出、探怪石、入秘洞,探寻天柱山奥秘。1945年赞助重修三祖寺,使其殿寺交辉,万翠稠环,四方香客顶礼瞻拜,络绎不绝。

天柱山无志书,先生立下宏愿,要填补这个历史空白。自1938至1956年,先生呕心沥血18年,无数次实地考察,无数次考证资料,终成50万字的《天柱山志》书稿。1957年,他将志稿交友人刻印,欲广泛征求意见以待出版。然而世事难料,命运多舛,不等书稿变成铅字,先生就被卷入反右劫难,翌年又因历史问题获刑12年。在狱中,当得知志稿被红卫兵所毁,心血付诸东流,先生禁不住捶胸顿足,扼腕长叹,泪流满面。

度过牢狱之苦被遣归山,先生像久别重逢的亲人,扑入天柱山怀抱。“往事灌愁不可追,归车转觉喜生悲……关心最是吴塘柳,别后青青发几枝。”他在《遣返归山感赋》中留下这样的诗句。归家后的第一桩事,便是检点书稿,当发现尚存部分资料时,简直欣喜若狂。抱定当初“为名山留一信史”的信念,晚年重新伏案疾书,经过1500多个昼夜的辛勤耕耘,终成山志二稿。1984年,该书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立即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有学者说:“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山志中的一个空白,同时也镌刻下了这位执著的开山者的足迹。”

新闻推荐

望夫石与寡妇寨

天柱樵夫

宣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宣城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