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宣笔源于秦代盛于

皖南晨刊 2012-08-02 15:09 大字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宣笔源于秦代,盛于唐宋,因产于古宣州而得名。据唐代韩愈《毛颖传》记载: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奉命南下伐楚,途经中山地区,见此地兔肥毛长,又盛产竹子,遂命人逮兔取豪,以竹为管制笔,制造出第一批改良的毛笔,世称“蒙恬笔”。司马迁《史记》记载“蒙恬军拔中山之毫,始皇封之管城,世遂有名”。蒙恬笔亦称“秦笔”。隋开皇九年(589),宛陵改称宣州,遂改秦笔为宣笔。 

汉代纸的发明,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有兔毛,还有羊毛、狸毛、狼毛等,笔身装饰也十分考究。魏晋时期,宣笔制作基本传承汉制风格。唐代是宣笔发展的鼎盛时期,宣州一举而成为全国制笔中心,并于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作为“贡品”献奉朝廷。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紫毫笔》称赞:“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尤其唐代宣州制笔名家诸葛氏、陈氏二族的制笔技艺,更是名扬神州,世谓珍品,争相求购。宋代宣笔制作技艺日臻完善,名工辈出。宣州制笔世家诸葛氏所创制的“无心散卓笔”,有“笔工诸葛高,海内称第一”(梅圣俞语),“软硬适人手,百管不差一”(欧阳修语)之美誉。 

宋末元初,由于战乱频繁,朝廷偏安,宣笔技工四处逃难,宣笔制作一度衰落。直到明清时期,宣笔技艺才逐渐恢复生产,重新得到广泛传播。 

宣城境内“崇山箐密,林木古茂”,特殊的地理环境、适宜的气候条件、丰富的竹种资源、优良的兽类毛料为制作传统宣笔奠定了独特的自然优势,为宣笔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可靠而纯正的原材料来源,从而确保了中国传统宣笔的卓越品质。 

宣笔制作需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多个环节,技艺极为复杂。 

宣笔一般按制作原料和弹性强弱分为软毫、硬毫、兼毫三大类,笔管以竹、木、牛角、瓷、象牙等为主,讲究“心圆管直”。雕刻简洁、清丽,不事繁缛。装潢亦有高、中、低档之分。 

宣笔柔韧相宜,笔匀基固,书写流畅,收发自如,既能蓄墨又不肥滞。长锋软毫质软丰腴而不肥厚,转锋灵活,能收能放,刚柔相济;紫毫则锋利挺劲且不失柔转,既易着力又便掌握;狼毫笔发墨均匀流畅,硬中破软,笔道挺劲;兼毫笔更是宜书宜画,软硬兼宜。 

软毫即选用弹性弱、硬度低的柔性毛,如羊毫、鸡毫、胎毛等制成。其笔质柔软,摄墨量大,使用时婉转、圆润、灵活、锋毫便于铺开,笔画丰满。根据用途有楂笔、斗笔、提笔、联笔、屏笔,大楷、中楷、小楷、精工等品种。 

硬毫即选用硬度和弹性较强的刚性毛制成的笔。其锋毫刚硬,弹性较足,下按不易瘫弯,起提又易复挺,落纸锋芒显露,枯湿燥润变化分明,点画瘦劲、锐利、峻峭,结体之势格外精神跳跃。一般适宜于小楷和草书,牵丝线条粗细匀称。硬毫因用材不同,有“紫毫”、“狼毫”和“鼠须”等品种。 

兼毫是相对纯毫而言(软毫、硬毫)。兼毫是用羊毛和兔毛或羊毛与狼毫两种毛配置而成,又称“二毫笔”,是介于软、硬两毫之间的中性笔,其软硬适中,刚柔相济。有偏硬、偏软几个类别。偏硬有“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偏软有“三紫七羊”、“二紫八羊”等。 

代表性传承人有张苏(国家级)、张文年(省级)、佘征军(省级)、孙凤珍(市级)等。

新闻推荐

见习记者张玉荣自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被定

本报讯(见习记者张玉荣)自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8月8日被定为“全民健身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宣城市也不例外。明天就是第4个“全民健身日”了,...

宣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宣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