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产业生态圈: 从“重复叠加”走向“协同嵌入”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这片我国经济最活跃区域之一的土地,发展活力更为强劲,这里正在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式、嵌入式的产业生态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风动:市场主体积极布局
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安徽宣城市郎溪经济开发区。
“总部在上海,去年6月在这里开工,目前上海员工过来了300多人,本地又招了100多人。”安徽郎溪东奥输送装备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宗京鸿说,公司2017年在上海总产值约6亿元,去年搬到郎溪后,发展效率更高,产值增长到9亿元,今年的订单已超过12亿元。
随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推进,市场主体闻风而动。“市场主体主动提前布局。去年6月之后,洽谈签约的长三角项目有56个,上海的占8成。”宣城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旗会说,一批沪苏浙企业积极前来投资。
在浙江嘉善县,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项目落地,成为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第一个区域合作的重大产业平台。这里将重点发展智能传感产业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新集团是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主体,集团董事长、总裁赵志松介绍,由中新集团和嘉善县国企合资成立开发公司,力争到2025年,形成千亿级智能传感产业集群,努力建设“青林绿水、轻松生活、清新低碳”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在与江苏吴江隔河相望、东连上海枫泾镇的嘉善县姚庄镇,宣传干事曹宇杰介绍,目前全镇90%以上的外资项目、80%以上的人才和70%以上的三产项目直接从上海引进,有接近200名高端人才居住在上海、工作在姚庄。
竞合:产业一体化呈现新特征
5月中旬,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正式揭牌成立,这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继新材料、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成立的第六个产业联盟。
从企业自发到政府引导,从竞争到协同,长三角三省一市产业竞合关系进入新阶段,呈现新特征。
从产业布局看,由垂直分布向水平分布、从梯次布局向块状布局过渡。企业总部、研发基地、生产基地在长三角内协同布点趋势明显。“泰州民用造船量2018年超过上海,这在以前几乎不可能发生。”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说。在以往主要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安徽,出现了占据产业链高端、在全球布点的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
从产业转移看,由自发点状转移向区块转移,由单纯企业承接转变为管理承接和平台建设。“过去是来一个项目落一个,现在运营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纷至沓来,着眼于打造平台。”张旗会说,宣城正在推进的松江产业园、即将新建的数控机床产业园等,将有针对性地接收沪苏浙产业转移。
从产业协同看,促进产业内部联动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产业联盟、产业基金等登上舞台。如“长三角时尚产业联盟”,探索加强区域联动、产业升级服务。沪苏浙皖四地“长三角健康产业联盟”通过组建长三角健康产业基金等,促进产业链在长三角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
登高: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江苏无锡,一期投资25亿美元、月产能约4万片的12英寸特色工艺集成电路生产线,预计6月可进行主要设备安装——这个上海华虹集团投资100亿美元建设的研发和制造基地,既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项目,也是无锡历史上引进的最大单体投资项目。
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在这些事关国家创新发展的前沿领域,长三角三省一市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正在加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一批龙头企业正在这片区域优化布局。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发展。仅在集成电路领域,就将支持龙头企业在长三角优化布局,规划建设8条12英寸生产线、6条8英寸生产线,提升制造规模和能级。
在企业布局的背后,资本、技术等重要支撑,也在推动区域间的产业链协同、创新研发协同。4月29日,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里将致力于探索培养能够站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肩膀上驾驭未来新行业发展的高端人才。
不久前,总规模1000亿元的“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首期第一阶段77亿元人民币募集完毕,并已储备一批有实力的直投项目和子基金。基金旨在支持长三角产业集聚,加速产业链深度融合,促进形成优势产业。
新华社记者陈刚 屈凌燕 姜刚 郑钧天
新华社南京5月21日电
新闻推荐
郎溪讯近年来,郎溪经济开发区不断升级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做强做优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强力推进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郎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郎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