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镇:产业大户引领致富奔小康

宣城日报 2019-04-23 10:36 大字

近年来,郎溪县新发镇以产业全覆盖为目标,坚持“规范引导、示范带动”思路,着力培育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带动贫困户加入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让贫困户学有榜样,最大限度发挥示范引领效应。

目前,全镇发展各类种养大户138户、家庭农场122个,带动贫困户119户251人,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土地流转获收益

凌晨4点,新发镇庄沿村的张守辉已经起床了,他穿上厚厚的防水衣、裤、鞋,套上闪亮的头戴灯,全副武装走到张守辉稻虾种养家庭农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只见他缓慢的下塘,熟练的收起虾网,将网中的虾倒入提前准备好的大盆中,看着满满一大盆的成果,张守辉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张守辉是村里的扶贫专干,几年的扶贫工作让他意识到,要实现更多人脱贫,只有走大户带动这条路。2016年,他先后在百车口、百家、朱村几个村民组成功流转土地42亩,其中贫困户土地15亩,建立起稻虾种养家庭农场。7名贫困户每年可获得土地流转费8500多元。

邹文方是村里的贫困户,他高兴地告诉笔者:“我家4亩多土地流转给了稻虾种养基地,每年可获得2800元土地收益。我们夫妇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也能外出打工挣钱了。”

像张守辉这样的产业大户在新发镇还有很多,他们已经成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引领者,这些土地需求大户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使贫困群众直接获取了为数不菲的土地收益。

就业务工有收入

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双桥村的芦笋基地里,袁明水还在辛勤地劳作,只见他把芦笋采摘下来、再捆扎、打包,不一会功夫,已经捆了十几包了。“我现在就在芦笋基地里做事,离家近,又稳定,赚的还比之前多。”袁明水擦擦头上的汗珠,乐呵呵地说;“这些芦笋明天就要送走了,今晚要加个班。”

2016年,双桥村李蓓投资20万元建成了面积12亩的芦笋种植基地,2017年,在镇政府和村两委的支持下,成立了郎溪县珍聚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18名贫困户入社,每人每年收入可达7000至8000元。

通过大户带动,新发镇建立起“大户+贫困户+合作社”运作模式,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通过劳动务工获得稳定收入。

产品销路有保障

“我2015年就在合作社种树了,一年一亩地保底有三四千块钱,光靠这个,我们就脱贫啦。”新发镇官桥村的张伢头高兴地告诉记者:“刚开始合作社的陈总让我帮他种树时,我还不放心,毕竟种树投资大,回报期长,销路也是问题。后来他告诉我只管种,他给我提供技术支持,还签订了订单收购合同,一下子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而且种树比种田每亩增值了1000多元。现在我就在合作社做事,除去种树的收入,还有务工收入,日子越过越好了!”

2008年,新发镇官桥村的陈进喜成立了郎溪县庙头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脱贫攻坚中,他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发挥带动作用,通过结对带动、优先收购、定期派人技术指导等措施,帮助指导贫困户、边缘户发展苗木产业。目前,该合作社已与8户贫困户签订苗木种植收购合同,与3户贫困户签订务工合同,并对一些生产条件不足的贫困户、边缘户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为其通过苗木产业实现脱贫奠定基础。通过订单收购带动贫困户,保证贫困户稳定增收。

据了解,该镇不断加强对产业大户的政策扶持,引导他们发展规模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支持他们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让规模经营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以带动更多的贫困农户增收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大学生为父亲献出“生命的礼物” 父亲车祸身亡,捐出器官为7人带来“新生”

晨报讯对刚过20岁生日的徐虎来说,父亲徐大平就是他的唯一,可一场车祸却带走了至亲。为了尊重父亲的遗愿,徐虎代父捐出“...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