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区西林街道西林社区 居民茆肖霞

宣城日报 2018-07-05 10:55 大字

茆肖霞是一名普通工人。姐姐茆肖雷因为双目失明一直没有成家。因为姐姐生活起居上多有不便,茆肖霞在照顾自己家庭的同时,还义无反顾承担起照顾姐姐的担子,这一照顾就是四十年。她每天早晨一起床,先给丈夫、孩子做完早饭,接着到姐姐房间,给睡醒的姐姐洗漱,一口口地喂饭,陪姐姐聊天……照顾姐姐是她每天的必修课,但是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击退茆肖霞的热情。2017年,对于本就艰辛的家庭来说更平添困苦,姐姐在家里行走时不慎摔倒,将胳膊摔断,生活完全无法自理。此时的茆肖霞已年近花甲,体力也大不如从前。茆肖霞因日常操劳过度体力不支,在家突发脑溢血晕倒,经过抢救茆肖霞摆脱生命危险,躺在病床上的她还在说:“我不能倒下,我姐姐还要人照顾……”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身体状况逐渐好转,但是视力却下降到0.2。生活的重担和命运的打击并没有击垮她照顾姐姐的那一份真心,心里时刻还担心着盲人姐姐。面对自己日渐虚弱的身体。她说:“我现在身体也不好,我主要是害怕姐姐‘走\’到我后面,没有人照顾她。”为此,茆肖霞让儿子立下军令状,希望将照顾姐姐的“接力棒”就交到儿子手中。以后无论自己身体如何,他们一家一定要继续照顾盲人姐姐。

郎溪县建平镇政府

公务人员岑伟灿

5月29日下午三点多,在郎川河发生了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名三十几岁的女子在郎川河轻生,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毫不犹豫地蹚入水中进行营救,这位青年就是岑伟灿。这天下午,岑伟灿按计划准备前往自己帮扶的贫困户家去宣传产业扶贫项目,下午两点多,岑伟灿从政府出发,骑着电瓶车前往南山村,在经过郎川大桥时,由于车有点多,他就把车暂时停下等车流过去。这时,他四处看了看,发现有一个人站在郎川河河道边上,一开始他并不清楚这个人准备轻生,往前骑了一会,有些不放心又回头看了一眼,这一看,突然发现人不见了,河边地上还留着一个黑色皮包,这时周围的人开始议论,惊呼着向桥边跑。岑伟灿立刻靠边停车,扶着围栏往下看,发现那个大姐已经落入水中,并且头朝水下、没入水中。在这紧急的时刻,岑伟灿掏出手机先拨打了110,警察回复会马上赶过来。他飞奔往桥下,看见是一个30多岁的女子,她已经面朝下趴在河里,岑伟灿立刻将手机丢在旁边的草地里,直接冲到河里,把大姐翻过来,抱着她的手臂就往岸边拖,快到岸边时有两位大哥也及时赶到,帮忙将大姐一起营救上岸。警察也及时赶到,安抚轻生女子情绪并询问事项。看到这名女子没事,岑伟灿默默离开,穿着湿透的鞋和裤子继续去村里扶贫去了。平时工作中,岑伟灿也是兢兢业业,一贯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不怕苦,有着一股实干精神,在单位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同时他是建平镇政府志愿服务队中一员,经常参加政府组织的各项志愿活动,每次发放宣传单、环境整治、爱心慰问活动中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在生活中,他助人为乐、为人坦诚、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碰到需要帮助的人总是及时施以援手。

郎溪县十字镇骆村村

老村医周象明

1965年,因村里没有医生给群众看病,周象明对医疗又比较喜欢,平时也看过一些医疗方面的书籍,懂得一点医术。他便主动请缨,在经过群众推荐、村“两委”决议和一系列专业培训后,成功担任了村里的医生,当时每年的工作报酬是3000工分。走上岗位后,周象明主要为老百姓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村里属于丘陵地区,从前基本都是小路,没有一条像样的大路,更别提通车了。出诊时,周象明全部都是步行,每天来回都要走几十里路。为了争取病人治疗时间,第一时间缓解他们的病痛,无论刮风下雨,他都坚持做到随叫随到。以前农村环境没有现在好,村里的卫生工作任务也比较艰巨,周象明除了给群众看病,还承担了很多卫生工作任务,比如检查疟疾、钩虫病、蛔虫病、取大便检查等等。每次检查,周象明都认真对待,查疟疾取样是在夜间,在人体血液中查出疟疾之源,查钩虫病、蛔虫病是要取大便化验,他就头一天跟村民说好第二天上门去取,然后送到卫生院化验室。2003年非典时期,村里原有两所学校,骆村小学和新华私立中学,两校共有300余名学生,每天要进行体温普查,责任重大。他和学校两位老师从早上五点多就开始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把工作干得更好,周象明除了苦学常见病技术与掌握医治方案,还学习了临床学、药物配位学。此外,他还积极配合村(大队)“两委”工作,成为村里的“赤脚医生”统计员,协助他们到每个生产队统计农作物栽种面积,同时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被老百姓戏称为“小妇联主任”。2010年,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改革,村里新盖了卫生室,病人看病有了新场所,医疗条件更加优质。周象明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让他自豪的是在他从医近50年时间里,没有出现一起医疗纠纷和大小事故。

广德县誓节镇

村民文雷

文雷的父母都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勤劳、善良、质朴,家庭虽不富裕,但还算幸福。2004年文雷的母亲陈正娥被查出患上了重度肌肉萎缩,这对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为了减轻家中的负担,正值花样年华的文雷辍学了,怀揣着借来的二百元钱离开了家,来到了桐乡市的一家老乡开的饭馆帮厨,他干活卖力、忠厚老实、从不抱怨,深得老板的喜爱,这一干就是十多年。文雷的父亲文耀举在老家与妻子相依为命,勉强维持着生活。可是上天并没有眷顾这一家人,2014年的10月,文耀举在广德县城被一辆电瓶车撞倒,后脑勺着地,当时就不省人事,在当地医院救治多日后被转送至湖州九八医院,住院70多天,总算捡回了一条命。那年文雷25岁,在饭店认识了一个美丽的四川女孩黄元琼,两人用打工多年的积蓄买了套二手房,准备当年的腊月初八结婚,正在构想着美好的未来生活。突如其来的噩耗,对文雷犹如晴天霹雳,每日不断攀升的急诊费用,更是让他心急如焚。此时,未婚妻黄元琼深明大义:“没钱咱们把婚房给卖了,爸爸无论如何都要救”。后文雷多方举债,凑够了10余万元的医药费。父亲出院了,被确诊为严重脑损伤,随之而来的是智力、记忆力不断衰退,四肢无法正常活动,衣食起居都需要照顾。父母都年仅五十,双双失去劳动能力,并且病情日趋严重。黄元琼依然坚持嫁给了文雷,婚礼没有举办任何仪式。当年的腊月初九,文雷将父母双双接到桐乡市的家中。此后,文雷每天都一口一口地喂父母吃饭喝水,每天早起晚睡背着父母大小便。不久后,文雷和妻子爱情的结晶诞生了,妻子辞去了饭店的工作,在家全职照顾孩子和父母,文雷一人工作养活一家五口。

宁国市城管局

环卫工人谢为秀

5月13日下午1点40左右,谢为秀像往常一样在宁国市北闸附近进行垃圾清扫保洁工作。忽然不远处路边的几匝“废纸”引起了她的注意,走近一看,竟然是几匝现金,她赶紧拾起来数了数,正好八匝。谢为秀震惊了:“八匝现金,那应该是八万块钱左右。失主一定急坏了吧!”她赶紧把钱装进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站到路边等待失主。炎炎烈日下,谢为秀并没有急于走开,而是站在原地等候,她想失主肯定会回来寻找,正在谢为秀着急怎么找到失主时,一对一边哭一边着急地在路边寻找着什么的中年夫妇从她身边走过。她赶紧上前询问,经过仔细核实,谢为秀肯定这些钱是他们的,在警察的见证下,谢为秀将所拾现金共76900元郑重地归还给失主。而此刻,失主早已感动得泣不成声,她感慨地表示:“我不仅收到了丢失的财物,更看到了环卫工人金子般的心。”谢为秀做环卫工作已经两年多了,丈夫患有多种慢性病,近年来又因为脑梗导致行动不便,女儿目前在外地学习,家中仅靠她每月1800余元的工资维持生计。她每天除了起早贪黑的工作外,还要照顾丈夫的日常起居,生活十分简朴。但面对巨额的财物,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道:“不是我的劳动所得,我坚决不能拿,用着也不安心。”

宁国市林业局

干部吴志辉

1996年,吴志辉大学毕业分配到宁国时,第一次见到山核桃树,从此与它结下不解之缘,现在乡镇干部称他专家,林农们尊称他吴老师或老吴,周边产区的同行们称他为山核桃首席专家。别看他眼睛小,又近视,就是这双眼睛在无数次黄板诱虫试验中,敏锐地捕捉到山核桃花蕾蛆防治“窗口”,让林农们用药更加经济、精准、有效。他古道热肠,已记不清多少次为林农免费举办种植培训班,他的技术服务博客坚持了十年,现在又开通了微信众号,总点击量达30万次,他的手机成了林农“求助热线”,常年为林农义务提供技术服务,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主持省级以上科研及推广项目十余项,包括《山核桃主要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山核桃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宁国山核桃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治技术推广与示范》等。他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3项,获2011年度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持制定《山核桃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国家行业标准和安徽省地方标准各1项,主持、参加制修订其他省级以上标准8项。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29篇学术论文。他获安徽省第七届、第八届自然科学论文三等奖各1项。他先后获得第三届“宣城市十佳科技工作者”、第三届“宣城市先进工作者”、全国首届“三农科技服务金桥奖”先进个人、第十五届“安徽青年科技奖”、“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全国林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泾县丁家桥镇李园村

村民潘雪梅

二十年前,潘雪梅嫁给了家境并不富裕的丈夫,便接下了照顾丈夫残疾大哥的责任。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她没有一句抱怨,更没有放弃,她一边要做家务、干农活,还要照顾残疾的大哥,抚养年幼的孩子,撑起这个家的责任就落在她柔弱的肩膀上。在这二十年里,除了要照顾大哥的一日三餐,还有很多比较麻烦的地方。大哥生活不能自理,她便要给他打扫洗衣。在她悉心照顾之下,大哥虽然已经67岁,但身体健康,每天都能吃饱穿暖。大哥也知道弟媳是真心对他好,逢人就夸弟媳善良。她的真心也赢得了丈夫的尊重和感激,丈夫说没有她,这个家就成不了今天这样。她的真心赢得了儿子的敬重,儿子以她为榜样,学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周围的人也由原来的不理解、不看好,到如今都认同和赞赏,提起她都会竖起大拇指。村干部在了解情况之后,为其大哥办理五保,新建了住房,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只要有我的一口饭,就有大哥的一口”。她这样说道,平凡的话语中透露出她的淳朴善良。

绩溪县人民医院

医生陈海松

工作14年来,陈海松一直从事内科临床一线工作。他始终以院为家,满腔热忱地为患者服务,事事处处以病人为中心。无论上班或休息,只要病人有需要,他都随叫随到。一年到头,几乎都能在医院里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一天夜里,离县城75公里外的荆州乡冰雪覆盖,积雪高达一尺多深,道路封锁,荆州卫生院一位老年心脏病患者,突发心脏病,病情非常严重,随时可能心脏骤停。但因道路不通,病人无法转院,陈海松在接到紧急电话后,毫不犹豫地背起药箱,冒着大雪,跟随荆州卫生院院长迅速前往。一路上,车子打滑,冒着危险,几经波折,再加上2个小时的艰难步行,才到达荆州卫生院。当时,病人已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他立即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作为一名医生,他真诚地看待每一位病人。他从不推诿病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了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切实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他总是为病人精打细算,选用经济适用的药物,从不乱检查,不开大处方,不收受红包、礼品。在确保病人康复的基础上,尽量减短病人的住院时间,热情关注每一位贫困患者。对于突发的医疗救助或紧急救治,他更是义不容辞,两次上龙须山抢救患病“驴友”。作为内科副主任,他总是不辞辛苦,带头值夜班,把救死扶伤放在第一位。对于危重患者,他更是率先垂范,积极组织抢救。在他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病人呕吐及大小便失禁现象,为了抢救病人,他不怕脏、不怕累,经常用手清除患者的呕吐物及分泌物,挽救患者的生命。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患者家中,免费给病人更换胃管、导尿管。去年,一位100岁的老奶奶瘫痪在床,他多次主动上门为老人量血压、检查身体,受到患者及家属的赞许。多年来,不少濒临死亡的病人在他的努力坚持和爱心呵护下,重获新生。此外,他积极参与卫生部门组织的义诊、送医下乡、卫生保健等各项惠民活动。多次到偏远的家朋乡、伏岭镇、荆州乡等地开展义诊、送医下乡活动,为当地的村民送去了关爱和健康。

旌德县农委

退休老党员黄承义

黄承义今年72岁,1968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被分配到旌德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他在旌德一待就是38年,从一名农技干部到总农业师,他实现了人生的一步步成长和收获。自1973年入党以来,黄承义更是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旌德的各个山村、小学里,有很多贫困学生还面临辍学,这让黄承义想起了自己的身世——如果没有国家政府的资助,他也不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于是,黄承义开始了他长达8年的济困助学之路。8年时间里黄承义先后共资助了3名贫困学生,按照小学每年1000元、中学1200元、大学或职业学校1500元的标准进行资助,直至孩子毕业参加工作。同时,他还捐赠了书籍、衣物,无偿出资帮助改善住房条件,为的是能让孩子有一个安全稳定的居所。在闲暇的时间里,黄承义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先后为旌德县云乐敬老院捐款500元购买彩电,向敬老院经济困难病人捐款500元,为农村中小学捐资办学1600元等。2016年6月,宣城市遭遇特大洪灾,漫堤破圩,转移安置了1万多灾民。看到新闻中受灾的报道,黄承义第一时间主动联系,请求参加宣城市义工联合会,并冒着高温酷暑在宣城市蓝天学校和十二中为安置的灾民义务服务了11天。一位满头花发的老人,一会儿宣传党和政府的安置政策帮助灾民树立生产自救的信心,一会儿跑来跑去地帮助拿东西、提洗澡水、搀扶老人看病,一会儿又拿着相机到处拍照,为200多位灾民留下了在灾民安置点的美好记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贫困的人群是庞大的。黄承义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济困助学中来。2017年3月底,由他召集并发起的旌德县济困助学志愿者协会正式成立了。此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许多群众都纷纷慷慨解囊,自愿要求加入志愿者队伍,并在一定范围内迅速掀起了一股“助学热”。目前志愿者已经发展了120多人,发展协会会员36人。2017年共筹集帮扶资金9.3万元,落实结队帮扶53位贫困学生;2018又募集帮扶资金7.8万元,新增3名贫困学生,其中小学生2名、中学生1名。

宣城经开区金坝街道

靖庙社区书记李运清

自80年代任村支部书记以来,风雨兼程30多年,李运清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诠释了他在基层工作的决心。90年代,政府大力推广沼气能源项目,李运清积极响应,认真分析村级形势,考虑到安装沼气一来可以降低村民的生活成本,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来可以减少土壤污染,美化农村环境。他与两委成员一起入户宣传,为了消除百姓顾虑,他带头安装沼气,群众疑虑瞬间消失,村民争先恐后安装沼气。通过他的努力,全村共建沼气池200多处,成为当时第一个沼气能源村。自国家对乡村道路每公里有补助这一民生政策以来,李运清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农忙时节利用晚上时间入户协调占地矛盾,动员群众筹资筹款,带领村民修建水泥路,亲自监督每条道路工程质量。短短几年内,硬化水泥路面20多公里,真正达到户户通水泥路。目前,全村主干道路硬化率达80%,通亮的路灯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村民裴忠生患有肠癌,妻子劳动能力欠缺,一家便失去经济来源,家中还有上大学的儿子和上高中的女儿,家庭条件十分拮据。儿子承受压力太大,导致轻度抑郁症休学在家。李运清得知后,立即找到裴忠生了解情况,鼓励他树立生活的信心。李运清找到上级领导商量,让裴忠生的儿子暂时来村里上班过渡,一来每月可以提供一些生活费;二来给裴忠生的儿子提供一个与人沟通交流的环境来缓解孩子的病情。李运清的行为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他就是这样满腔热情为村民排忧解难,社区有多少贫困户、多少残疾人、多少低保户、多少五保户,李运清都清清楚楚,家家户户都留下了他的足迹。2011年,因修建三环路需拆迁多处房屋。当时,村中有不少人心存疑虑,不愿意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地方,对拆迁补偿标准期望太高。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李运清努力学习征迁政策,积极向村民做好宣传,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连续几个月都加班加点到晚上9点多,双休日也不休息,带领村委会一班人,在村民和征迁组之间架起了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力求平稳化解矛盾和冲突。自己带头签订协议,顺利完成三环五标征地项目。去年的港汊项目涉及到赵村、沙湾两个村组47户,时值6、7月高温,李运清不畏炎热,顶着高温,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说服那些不配合征迁的村民,冒着烈日穿梭在田间山头,指界测量。总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帮忙算经济账,不让老百姓吃政策亏,让他们获得利益最大化。在李运清和征迁组锲而不舍的精神下,村民被他们的辛勤努力所打动,短短3个月,顺利完成47户、14218平方米的征迁工作。没有发生一起恶性、上访事件。

新闻推荐

安徽省郎溪县国土资源局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公告

经安徽省郎溪县人民政府批准,郎溪县国土资源局决定公开出让2018-32号等二宗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