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沈连军:扶贫路上的贴心书记■万莹 徐萍萍 本报记者 谢文静

宣城日报 2017-11-27 10:07 大字

最近一次看到沈连军时,他在郎溪县十字镇李村村委会办公室整理扶贫资料,作为全省第六批选派干部中的一员,2014年10月,沈连军来到李村,成为该村的扶贫队长、第一书记。

李村位于十字镇东南面,曾经既是贫困村,又是组织涣散村,2014年建档立卡时贫困户有70户121人,2016年底全部脱贫,今年需要巩固的贫困户为37户92人。经过三年的脱贫攻坚,李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攻坚之路也是越走越宽……

“我们村没有沈书记没去过的地方。”

“大家都认识沈书记,就连80多岁老奶奶都晓得。”

提起沈连军,村民们都有说不完的话……

“我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今年62岁,肢体残疾,妻子外出失联多年了,和16岁的儿子靠着政府兜底相依为命。沈书记常常和村干部到我家走访慰问,还给我找到很多打零工的地方,现在每年也能挣个7000多元。”十字镇李村村蒋家岭组的杨家君这样说。沈连军不仅帮杨家君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帮他的儿子申请到了就学补助资金……

“由于建高铁,我家的房子需要拆迁,沈书记帮我申请了2万元的危房改造补助款,3天就办好了审批手续。9月3日,新房子盖好了,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们能住进这么漂亮的新房子。”李村村邵冲组的贫困户丁先忠竖起大拇指为沈书记点赞。

“搞扶贫不同于以往的工作,李村的环境也比我想象中差:崎岖不平的石子路,很多贫困户家徒四壁、破房败瓦,村集体经济空空如也……我深深感到什么叫任重而道远。”初来乍到的沈连军,面对李村艰苦的条件并没有退缩,而是沉下心,撸起袖子扎根在基层。

李村山清水秀,有2万亩山场,商合杭高铁、宣杭铁路、318国道、G235旅游大道穿村而过,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我想如果能将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好,一烟一稻种植和特色种养等产业发展好,那么李村的贫困帽子就有可能顺利摘掉了。”沈连军说道。根据李村的基本地情,立足村情民意,沈连军在和村干部讨论后,大胆地提出将李村打造成“五型”美好乡村,即全力建设基层组织的“先进村”、借力建设交通枢纽的“信息村”、倾力建设宜居环境的“生态村”、给力建设基础设施的“惠民村”、大力建设精神文明的“信用村”。这一新的定位不仅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更为李村村民带来了信心和希望。

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铲除穷根的根本之策。三年来,通过厂房出租、光伏发电等项目的建设,预计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以上;这三年,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烟一稻交替种植渐趋规模化,使李村成为千亩烟叶示范村,仅此一项可带动21个贫困人口脱贫;蒋家岭和汪家山2个村民组2.6公里“户户通”工程成功实施,顺利修建了邵冲、汪家山等11条“村村通”水泥路12.295公里;修建扩挖下时里组的养鱼塘等塘坝32个,清理沟渠2条,新建桥梁2座,争取项目资金230.7万元,村民致富基础进一步夯实。同时新建了6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配备健身器材4件,争取项目资金4.5万元;建设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老年人活动中心70平方米;深入推进“六五”普法,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和谐;2016年成功创建“信用村”,优惠了村民创业贷款利率,方便贷款办理手续。

近日,记者获悉,全省第六批选派干部继续驻村帮扶的信息,遂致电沈连军,电话那头的他还在忙碌,他说:“李村的脱贫路还没有走完,最初规划的五型美好乡村还在建设中,扶贫产业还需要巩固……既然组织相信我,我就愿意继续扎根李村,和扶贫工作队携手并进,在全体村干部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美丽幸福的新李村。”

新闻推荐

奇妙的诱惑

郎溪实验小学四(5)班董子浩老师拿出一个红袋子:“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摸一摸,猜一猜。”第一次:我只是随便摸了一下,感觉到圆圆的,就猜想可能是柿子、橘子或苹果。我假装恍然大悟回到座位,其实当时我的心里...

郎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郎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