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位党龄58岁的老党员在自己80周岁生日的第二天,拿出一万元积蓄交给了党组织。同时,老人还上交了一封信。“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我们国家还要富强,要保卫祖国、人民的

宣城日报 2017-06-03 04:02 大字

近日,周王镇周王社区党支部收到了一笔特殊的党费,一位党龄58岁的老党员在自己80周岁生日的第二天,拿出一万元积蓄交给了党组织。同时,老人还上交了一封信。“不忘初心,勇往直前。我们国家还要富强,要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信中写道,“我这一万元,交给党,作为党费,是我的一片心意,谢谢党的领导。”交纳这笔特殊党费的老人叫李正贵,是周王供销社的一名退休职工。1937年,李正贵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母亲早逝,让年幼的他早早地担起了家里的重担。1956年,李正贵参军成为第一批义务兵。1959年,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老人退伍后被分配到周王供销社工作直至退休。在部队的16年里,李正贵不怕苦不怕累,立下了四个三等功。这些年,李正贵和老伴一直住在70年代盖的瓦房里,屋内布设陈旧,只有冰箱和电视机两件像样的电器。老人生活简朴,平日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说起自己的这笔党费,李正贵觉得这就是一件很平常的的事情,他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退休20年了,也没能为国家做点什么,现在生活条件也好了,我就攒下了这些钱交给党。只要我不死,党费我也会一直交下去。”老人还说,去年宣州区遭遇了特大洪涝灾害时,很多党员都奋战在抗洪一线,让他敬佩不已,而自己因年龄大了不能冲在前线,所以就拿出了一万块钱作为党费交给党组织。

宣城市古泉派出所

民警周静

4月21日晚上21点左右,正在值班的周静突然听到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间断的抽泣。周静立即起身赶往接警大厅,一名40多岁的中年女子满脸泪痕地说:“我的女儿突然不见了,你们一定要帮我把她找到!”看着眼前这位语无伦次、泣不成声的妇女,周静赶忙让她先坐下来缓缓情绪。从妇女断断续续的表述中,周静了解到,她的女儿今年17岁,由于身体原因,一直在家里休学,中午吃饭的时候因为上学的问题,她们之间发生了争执,之后女儿说了句要去外面打工,当时她以为女儿只是随便说说,下午自己出门回来后,女儿就不见了。之后,她找遍了所有女儿可能去的地方,都没有找到女儿,女儿离家时只带了手机和200块钱,眼看着深夜了,情急之下就跑到派出所来报案了。周静一边安抚着这个母亲的情绪,一边思考着怎么找到女孩。女孩带着手机?她不接父母的电话可能是因为赌气,周静立马用自己的手机拨通了女孩的电话,被挂断后,周静又和外地的朋友取得了联系,让他用外地的号码联系女孩,可是结果还是一样。考虑到女孩可能还在闹情绪,周静没有继续拨打电话,而是发了一条信息给她,向她表明了身份,并告诉她,所有人都在找她,很担心她的安全。同时,周静试着用手机添加女孩的微信。大约过了20分钟,周静的手机突然收到了女孩的一条微信回复!女孩告诉周静,自己现在在外面,准备去山东德州打工,这辈子都不想再和自己的父母见面。周静想到,女孩离家的时候身上只带了200块钱,这些钱支撑不了多久,女孩又说自己要去山东德州,钱是肯定不够的,从这个方面着手,会不会有所突破?周静立马在信息里告诉女孩,山东德州很远,她身上的钱连路费都不够,更别说路上的开销了。在周静细心平和的劝说下,小女孩最终卸下了防备,告诉周静,自己现在在江苏徐州火车站,正准备购买去往山东的火车票。宣城到徐州市,开车去要五个多小时的时间,夜也越来越深了,不能再让女孩越走越远。想到这里,周静与徐州市铁路公安取得联系,当地铁路公安的民警表示会立即前往火车站找到小女孩,确保她的安全。同时,周静带着其他两位民警和女孩的母亲赶赴徐州。五个多小时的车程,周静和同事轮流着开,哪怕一秒都不敢耽误。终于到达了徐州市火车站,在车站警务室里,他们见到了女孩!可是,女孩看到自己的母亲后,情绪非常激动,站起来就准备往外面跑。周静心想,要不先把女孩母亲支开,自己单独和女孩谈谈?于是,周静站在女孩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母亲在这件事上的不妥之处,但是也告诉女孩,不能意气用事、一走了之,让母亲担惊受怕。经过了一个多小时的劝解,女孩的情绪慢慢地缓了下来,最终,她答应和母亲一起回家!

现供职于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都市报系的郎溪县姚村人赵杰

被孩子纯净而又渴望的目光牵引,赵杰一次次深入大山深处。十年间,他的足迹遍及青海、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甘肃等西部地区,组织各类助学行动,筹集了总价值超过300万元的物资,组织援建了4所希望小学和一座“宁波桥”。做一件好事并不难,但坚持下来真的不容易。2006年6月,在他的奔走、呼吁下,为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德钦县两所小学捐赠了学习用品及电脑等物资,为维西县佳禾村小学修建校舍。2007年5月,他又组织宁波市民及爱心企业,为贵州省从江县的三所小学捐赠了价值60余万元的学习用品、书籍、教学电脑等物资。2008年6月的爱心助学活动则是为青海省的门源县、湟中县等三所小学捐赠了价值70余万元的童装、学习用品、书籍等物资,并组建了3个有一定规模的爱心图书室。2008年7月,他还联合宁波市爱心企业为20名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资助学费,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在爱心市民和企业的响应下,赵杰筹集了价值近60余万元的童装、学习用品、书籍等物资,分别送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县、冕宁县等地的3所学校。2010年6月,赵杰受单位委派,又一次来到贵州省从江县,将媒体募集的善款为东朗乡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2011年5月,他又联手爱心读者和企业家,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田东县、西林县、田林县共三所小学捐赠了价值80余万元的童装、学习用品、书籍等物资,并在田林县的老寨村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学。2012年7月,当得知贵州从江县加榜乡一条大河阻断了上学的孩子后,赵杰等一行三人再次来到贵州从江县实地考察。回来后,《东南商报》发出报道《河水一涨 孩子们的上学路就断了》,这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一到涨水,污养河两岸的交通就几乎被中断,孩子被迫停课,乡亲们到乡里去看病办事都不方便……为此,赵杰牵线奔走,发动组织,让宁波市民的爱心凝结为一座“宁波桥”,去年这个爱心行动获得第四届“宁波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奖。

郎溪县梅渚镇定埠村

村民吕贵宝

在古老运河胥河的南岸,有一处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定埠民俗文化村,建有降福庙、马灯堂、祠山殿、观音堂、万福楼戏台、“非遗”传习演练场等场所。定埠民俗文化村始建于1998年,后经多次翻修拓展才有今天的规模。而这一切能成为现实都离不开一个人的坚持和努力,他就是梅渚镇三项省级“非遗”传承人吕贵宝。吕贵宝从小随舅父王庆荣学习小马灯的演跳和大小锣鼓的演奏,精通小马灯、大小锣鼓技艺的全面表演及演奏。为了筹建定埠民俗文化村,吕贵宝率领一班人历时多年,共筹资了近两百万元建设资金。1970年组建“降福总会”,筹资三千元买三间民房做活动室;1998年任村支书时征地20亩,集资15万,始建“民俗文化村”,1999年集资12万建成“马灯堂”,2000年集资20万建成“祠山庙”,2001年集资30万盖起会议室、办公室、值班室,2002年集资20万建成“观音堂”,2003年集资25万建成万福楼,2010年集资3万建成文化村门楼。在每一次的筹资建设中,吕贵宝都拿出至少五千元以作示范,还要付出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和心血,关键时刻甚至临场指挥。传承“非遗”的道路是艰苦而清贫的,1976年,吕贵宝刚任定埠村书记时,降福会、小马灯、大小锣鼓这些民俗活动还是被禁止的,他也曾因为组织民俗活动受到过“处分”。据梅渚镇文广站站长介绍,吕贵宝当时是定埠当地有名的民间大厨师,但他为了“民俗文化村”的发展,数十次谢绝了他人的聘请。在他的不断努力沟通下,降福会于1990年得以恢复。降福会又称“苏皖降福总会”,参与人员除安徽郎溪外,还涉及江苏高淳、溧阳等地,每次参会人员达3000余人。现在,降福会于每年的正月初八在定埠民俗文化村集中出巡,不仅成为当地群众春节期间的文化盛宴,也吸引了省内外多地的民俗专家、摄影爱好者和记者们,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活力。

广德县招商局分局局长、

广德义工联合会“关爱环卫工人项目”发起人关文剑

2007年,关文剑加入广德县义工联合会,十年以来,他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公益路上,心存大爱。在招商局工作,他需要经常出差和接待客商,虽然工作很忙很辛苦,但在工作之余,他积极组织和参加公益活动。先后参加了义工联组织的为“5.12”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争当文明交通劝导、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为自闭症儿童演出、八一建军节走进军营、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公益小天使为灾区义卖、资助贫困学生等各种公益活动数十次。2010年5月23日,为了甘溪村的美丽乡村建,他组织20余名义工到甘溪沟清理了1公里多长的河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效果明显。自义工联开展助学活动以来,个人还长期结对资助了一名贫困学生。2015年,他组织和发起了“关爱环卫工人项目”活动,获选广德县当年首批公益微创投项目,也是宣城市优秀公益获选项目之一。活动开展以来,共组织发放倡议书4000余份,爱心驿站挂牌120余家,与县直有关部门、报社等共同开展了有奖征文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两年以来,他还积极联系了理发店、蛋糕店、小吃店、药店等商家与个人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精心制作了公益宣传片在广德电视台循环播放,在广播电台进行关爱环卫工人宣传等。无论哪一次活动,他都亲力亲为,身体力行,带领项目团队投身公益事业。

宁国市万家乡西泉村

村民柴元金

柴元金自出嫁以来就一直和公公婆婆同吃同住。虽然她已经65岁了,但一直在照顾现年93岁的婆婆。柴元金的婆婆身体一直不好,经常生病。一次婆婆到医院检查出患有肾结石,需住院动手术。在住院期间,她一直陪伴在老人身边,每天为老人擦洗身子,更换衣服洗床单,端屎倒尿,同时还特意给老人做些易消化的营养餐补身体,安慰婆婆放心养病。同病房的病友一直以为柴元金是老人的女儿,在老人面前夸柴元金是个孝敬的好女儿。老人笑笑说:“她可不是我的女儿啊,她是胜过女儿的好儿媳。”婆婆自多年前由于生病导致了瘫痪,一直卧床不起。柴元金的丈夫已经67岁了,身体不好。照顾瘫痪老人的重任全部落在了柴元金的身上。瘫痪后的婆婆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失去了行动能力,婆婆知道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多次想自杀来减轻家里的负担。柴元金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她重拾生活的信心。自从知道婆婆有自杀的念头后,柴元金对婆婆格外用心,“妈,今天做了您爱吃的”、“妈,你再多吃点吧”……诸如此类的贴心话,柴元金已经记不清说了多少次了,很多时候仅仅是喂饭就要两个小时。“你要不停地和她说话,不停地哄着她,她才愿意吃饭。”柴元金说到。照顾婆婆的日子里,柴元金基本上过的都是千篇一律的生活:每天一大早她就要给家人准备早饭,然后再为婆婆翻身、擦洗身体。婆婆因为病痛的折磨导致神志不清,有时一天下来需要换洗多次衣服和被褥。由于照顾周到,这么多年来,虽然婆婆一直瘫在床上,但身上从未得过褥疮。

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

村民张必清

张必清自1972年征兵入伍之后便离开了家乡,在外奔波了四十几年,自主创业,而今荣归故里,心心念念的就是能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2016年清明节,张必清回到家乡祭祖。在与村干部及村民交谈之中得知村里的建设还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他便主动说愿意帮助村里解决困难。张必清积极参与到建设新农村的行动中,帮助解决后山村的实际困难,与家乡亲人共筑致富路。去年后山村西角广场的建设中,张必清投资3万元,现西角广场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丰富了后山村村民的文化生活,百姓没有不点赞的。现后山村村两委还在与张必清进行积极的商谈,计划净化、亮化、美化沙埂自然村:村里的主干道计划安装路灯,方便村民夜晚出行;对沙埂组破损严重的房屋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助帮助翻新或重建;对沙埂组的省家塘进行养护,重新浇筑塘岸栏杆,在池塘周围进行绿化、美化。另外还计划修建老年活动广场,现前期征地已经达成协议,项目概算500万元,计划修建老年活动中心,内设健身房、图书室、活动室等。多年来,张必清对于家乡的新建设贡献的好事是一件又一件:必清中学建设捐赠100万、金水大桥新建捐赠了8.8万元、鹿元小学基础建设中积极捐款……张必清说,也许这对他只是举手之劳,但能帮助到家乡,为家乡人民带来一些帮助,自己感到无比的高兴。

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

村民程红霞

2003年,程红霞在仁里古民居内开办了红霞农家乐餐饮,并一直诚信经营。2013年6月的一天夜里,程红霞照常接待完一桌客人打扫后,发现旁边的板凳上有五部手机,她想了想应该是客人遗留的,她让女儿在家守着电话,让她老公骑着车一起试着追,追到县城将手机归还;2016年8月,她发现客人遗留在家中的包,里面有数万元现金和一些重要的证件,还有一部苹果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程红霞千方百计的想方设法的寻找联系失主,最后成功的将其完璧归赵……这一类的事情在程红霞创业至今,遇过不计其数,她说她只做了自己该做的。

程红霞在经营农家乐过程中,对每位前来就餐的顾客除了热情招待外,还经常温馨提示每位客人要节约用餐,不要浪费,按需点菜。在价格上不论是本地客人和外地客人,一视同仁,从不坑蒙顾客。在乡村休闲旅游业越来越好的现在,程红霞凭借着多年来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很多顾客都慕名而来,用餐后对红霞农家乐的环境、菜品和服务都给予很高的评价。从2011年浙江卫视的《爽食行天下》、2014年央视的《记住乡愁》、2015年《车行天下》到2016年的安徽卫视《美食来了》、山西卫视《您贵姓》和央视的《回家吃饭》,电视节目组很陆陆续续的在她这里取景宣传。

旌德县蔡家桥镇华川村

村民陶兴娣

在旌德县蔡家桥镇华川村黄家村民组,有这样一位朴素的农村妇女,34年来任劳任怨的照顾丈夫的两个残疾的哥哥,从不叫辛苦,从没有怨言,她就是陶兴娣。

陶兴娣今年56岁,34年前,陶兴娣嫁到华川村来,丈夫许克友是附近小学的一名代课老师,一个月工资只有二三十,虽说日子辛苦,一家人却也和和美美。不幸的是,没过多久婆婆中风卧床,陶兴娣衣不解带地照顾老人家。几年后,婆婆和公公相继离世。陶兴娣义无反顾地担负起照顾两个兄长的职责,“哥哥都是聋哑人,二哥还有智力障碍,平时吃喝拉撒不能自理。”丈夫每天去学校代课,家里的所有繁杂琐事就落到她的头上,从此,她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起这个“特殊”的家庭。陶兴娣生有两个儿子,加上两个残疾兄长就相当于“四个人”要抚养。沉重的家庭负担仍然没有打倒陶兴娣,多少年来,陶兴娣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一双新鞋子,都是捡姐姐、嫂子穿旧的穿。每当陶兴娣回到娘家,娘家哥哥弟弟们看到她又黑又瘦的样子,都十分的心疼。就是这样一个勤俭节约的农村妇女,任劳任怨地照顾两个残疾夫兄,培养了两个出色的儿子,双双考上大学,成家立业。

市开发区金坝办事处三合村

村民潘柳红

潘柳红,金坝办事处三合村黄后组的一名普通农村妇女。2008年,丈夫李来喜骑摩托车突发脑溢血,连人带车翻进路边的深沟里昏迷不醒、不省人事,被路人发现的时候已经过了数个小时,送到医院诊断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从此全身瘫痪。潘柳红四处借钱为丈夫治病,艰难地背着丈夫四处求医问药。

面对家庭的巨变和灾难,家中顶梁柱倒下后,这位身材瘦小的妻子,擦干眼泪,坚强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这一挑就是十年。潘柳红既要管地里的农活又要照顾丈夫,每次干活一段时间就要匆匆回家给丈夫翻身,经常累得腰酸背疼。到了夜里,潘柳红也常常和衣而睡,为照顾丈夫,每晚都要起来很多次。她每天五点多起床,直到晚上深更半夜才能入睡,天天如此,服侍着瘫痪的丈夫,操心着公公婆婆和儿子。不幸接踵而至,潘柳红的婆婆因为儿子的瘫痪,精神也备受打击,时常恍恍惚惚,2009年的一天,婆婆到池塘洗衣服的时候不慎落水身亡。这让原本不幸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潘柳红强忍着悲痛,咽下泪水,安排好婆婆的后事,毅然支撑着这个悲惨的家庭。

为了能让丈夫站起来,十年来潘柳红坚持帮老公做康复训练。每次她瘦小的身体搀扶丈夫康复训练时,都要使出吃奶的力气,全身大汗淋漓。她希望丈夫能够站起来,哪怕只能杵着拐杖走上几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潘柳红的不懈努力和日复一日的坚持下,丈夫李来喜的身体状况终于有了些许好转。

新闻推荐

在郎溪中学举行,郎溪县人武部的官兵向郎溪中学高三学子们宣传国防教育知识,鼓励学子们踊跃参军,报效祖国。本报记者汪辉摄

5月24日,郎溪县“国防教育暨征兵宣传进校园活动”在郎溪中学举行,郎溪县人武部的官兵向郎溪中学高三学子们宣传国防教育知识,鼓励学子们踊跃参军,报效祖国。本报记者汪辉摄...

郎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郎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