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琴:将手工粉丝手艺传下去
再次见到郎溪县十字镇天子粉丝厂厂长杨大琴时,我们打趣地叫她“杨劳模”,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劳动节,她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在她的粉丝厂,我们全方位感受了手工粉丝的制作过程。
杨大琴和两名工人将刚刚蒸煮、摊凉后的粉皮小心翼翼地晾晒在竹竿上。一边忙活一边介绍说:“粉皮的制作过程很讲究,首先要把精制淀粉打糊勾芡好后,按照定量放入铁锅中,用木材炭火把开水烧到95-100度。每张粉皮蒸煮5-7分钟后才能取出。晾晒是关键环节,上午10点的太阳是最好的,晒个5-7个小时,就要收回来,再经过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杨大琴从事手工红薯粉条加工制作已近三十年了。当她还是孩童时就深受祖父辈制作手工红薯粉条传统技艺的熏陶,对手工红薯粉条制作一往情深。为了将手工红薯粉条的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杨大琴从初中开始便边念书边利用放学、放假的间隙,跟着家里的长辈们学习手工红薯粉条的制作方法。
“那时候年纪小,不懂事,以为做粉条很简单,就天天在家里吵着也要做一次粉条,但是我不懂得技巧,手被高温的铁锅烫的全是泡,”杨大琴回忆道,“在父亲的手把手教导下,我慢慢学会了制作的手势要领,并控制住了粉条的温度及火候。”粉条的做型也是一门学问,杨大琴说,手工红薯粉条的各等级嫩度和需要达到的条形都有区别,做型用力的过程全凭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晒干的学问更加难以捉摸,粉条晒干所需的温度及含水率的控制都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悟出来的规律。在制作手工红薯粉条的同时,她还四处寻师访友,积极参加农业部组织的多次农产品深加工培训,学习有关手工红薯粉条的加工制作技术。经过多年的学习,杨大琴学到了制作手工粉条的“真经”,成了本地粉条界有名的“传统手工红薯粉条技师”。
2002年,杨大琴成立了天子粉丝厂,以当地葛根和红薯资源为原料的土特产开展深加工,为了方便经营销售,2010年,她成立郎川薯业合作社。从创厂至今,15年里,杨大琴和爱人刘文义兢兢业业,始终将天子粉丝的质量放在第一位,赢得了市场的肯定,粉丝在安徽省很多大型超市销量持高不下,也先后获得多项奖章和优秀称号。
作为天子手工红薯粉条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杨大琴勤劳善学,无私无畏,全程参与了天子手工红薯粉条产品的研制,今年,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申请非遗对手工粉丝制作工艺进行全程录制中,当有人问不怕技术给别人学去了影响生意么,杨大琴这么说道,“我家从祖父辈就开始制作手工粉丝,我要手把手教会一批人,把这项传统手艺传下去,争取把手工粉丝做精做强。”
据了解,现存的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制作技艺人员正在减少,仅郎溪县就从2010年的1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十几人,能完全掌握传统技艺制作手工红薯粉条的人员更是屈指可数。为进一步保护传统手工艺,“天子”牌葛根和红薯粉丝、粉皮系列产品被列入《国家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安徽省著名商标》、《安徽老字号》、2016年入选县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7年拟推荐申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单。
新闻推荐
本报讯5月9日下午,市长张冬云赴郎溪县暗访环保工作,市政府秘书长王华、市环保局主要负责同志参加。据群众举报,郎溪县十字铺茶场二分场附近有一家非法企业,该厂负责人从江苏省一公司手中收购化工原料...
郎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郎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