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海苗宣城是安徽建市最晚的省辖市至今还不到年宣
□记者 潘海苗
宣城是安徽建市最晚的省辖市,至今还不到10年。
宣城是安徽唯一与江苏、浙江两省均交界的城市,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捷。
设市时间短,让宣城人想到更多的是“赶”、“超”;区位优越,使宣城“弯道超越”有了可能。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则给宣城实现新跨越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对宣城是一个机遇,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宣城市委书记高登榜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宣城既然是‘两翼\’之一,我们就要率先奋飞。”
争当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
借助地域优势,宣城市很早就开始东向发展,积极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去年,宣城提出“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现宣城科学展新跨越”战略构想。而这也让宣城尝到了甜头:全市工业投资的90%来自于浙江和江苏,2003年宣城的财政收入是12.4亿元,去年达到了60.4亿,几乎是一年增长一倍。
“应该讲,这个发展结果,都来自于宣城优良的区位。”宣城市发改委负责人告诉记者,“因此,在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宣城战略定位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先行区和重点集聚区、苏浙皖边界地区新兴生态型中心城市、面向长三角的‘三基地一枢纽\’(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加工基地、旅游文化基地)、带动皖南山区综合开发发展的示范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宣城酝酿制定了长达30页的示范区规划方案,而在这个方案里,宣城将全市划分为三大片区,形成“一核二区”的空间格局。其中“一核”指市本级的宣城市综合发展功能区,初步规划建设2个150平方公里的集中区;“二区”为宁郎广现代工业功能区、泾旌绩生态旅游休闲功能区,其中,宁郎广工业组团重点承接苏浙沪的产业转移,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战略;泾旌绩生态经济和旅游文化组团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同时依托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突出发展一部分工业。
(下转A2版)
(上接A1版)而通过区位熵、行业比重、需求收入弹性等定性指标分析,宣城市确定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十大重点行业: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建材原材料(包括铜制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轻工纺织、综合能源、旅游文化休闲、物流和以光电、光气、新材料、新医药、环保等为主的部分高新技术产业。
打造“政策洼地”
到上海两个半小时,到杭州两个小时,到南京一个半小时……通过近几年的大建设,宣城与长三角靠得更近了。“一个地方发展单靠硬环境不行,如果投资环境不好的话,尽管你的区位很好,也可能你的高速公路建起来了,但是客商来看一看,很快就走了。”宣城市市委书记高登榜曾如此表述。
“当前投资环境存在的主要矛盾已从硬环境逐步转向软环境。”宣城人对此有着明确而清醒的认识,为打造阳光政务环境,从2008年起,宣城市开始分两批对市直单位200多名三种类型(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审批权的和行政管理职能)的科长进行民主考评,掀起了一股“考科长,促局长,带全市,共发展”的政治生态建设风暴,一时也使宣城市的政风建设在江淮大地名声显赫,一度还辐射影响到周边的兄弟省市,赢得好评如潮。自2009年起,宣城先后又对106个公共服务单位和1300个基层站所长开展长达10个月时间的民主考评,构筑了一张“三维立体”式的考评大网。2010年,宣城计划通过考评免掉一批农村站所负责人,对于考评优秀的按照干部任免程序进行提拔。
与此同时,宣城市紧紧抓住改进干部作风这个关键,着力优化政治生态。查治“平庸、虚假、奢侈、内耗、浮躁、官僚”六症,使干部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实干精神明显增强。推进“网络互动”工程建设,畅通了干部群众的联系渠道,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反映问题,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对行政审批进行“一设立、两集中、三到位”改革,致力打造阳光政府、廉洁政府、效率政府。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出,营造了浓厚的“招商、引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为宣城市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宣城市承接示范区建设的主体之一,在“软”环境建设上,宣城市开发区围绕“投资时的一条龙服务、企业建设中的全方位服务、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的要求,着重在简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服务效能上下功夫,帮助企业破解招工难、融资难等问题。目前,开发区共设立服务窗口19个,工业项目从入区、注册、建设、投产等一系列审批许可实现了“一门办理”、“一条龙”服务。
拓展思路忙承接
———连日来,宣城郎溪经济开发区各项目业主只争朝夕、你追我赶,111个工地同时施工,日出动施工机械800多台(辆),现场一派大开发、大建设的热烈景象。
———3月26日,宣城市开发区天康地源热泵项目等6家企业集中开工,总投资达12.63亿元;3月28日,郎溪经济开发区27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建设,总投资10.61亿元;1-2月份,宣城市实际利用外资1037万美元,增长47.4%,增幅居全省第4。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6.9亿元,同比增长160.3%,总量、增幅均居全省第3位。新签项目212个,其中亿元以上20个。
一幅幅生动的生产画卷,一组组漂亮数据,折射出了宣城承接转移工作的“如火如荼”,而背后则是宣城人孜孜不倦的努力。
近年来,宣城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飞地经济”便是其中之一。去年8月,宣城召开“飞地经济”发展座谈会,会后,宣城下辖县区均编制了“飞地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平台建设,研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目前“飞地经济”已经破题,宣城和沪浙一些区域共同设立了开发区,形成了“园中园”、“托管园”、“共建园”等有效合作方式,其中,在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玉环工业园已经开工建设,22个项目签订框架协议,3家企业已经开工;上海淀山湖工业城、温州瑞安工业园已经签订协议;郎溪县和江苏无锡合建了一个特种产业园,共签约项目150家,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25家,目前开工的有44家。
为了实现“多”承接,宣城市开发区抢抓示范区建设这一机遇,按照“主攻浙江,瞄准苏沪,拓展港台,承接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招商策略,积极“请进来”,主动“走出去”。对浙江招商,以玉环、瑞安工业园等项目的落户为辐射点,采取登门拜访等多种方式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编织联系网,大力引进规模型、技术型、特色型企业;对广东、苏南、上海等地招商,成立专门队伍,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台港澳企业的迁移;对国外招商,建立了丹麦贝特五金工业园。通过努力,今年1-2月,开发区引进了3个亿元以上项目。
新闻推荐
晨刊讯 几天前的晚上,全椒供电公司在城乡文明共建村十字镇王郢村组织放映了《电力设施安全警示录》、《斩断伸向电力线路的黑手》两部纪录片和一部故事片,用寓教于乐的形式使电力设施保护...
郎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郎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