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庆 生命尽头的扶贫心愿

安徽日报 2019-10-23 07:36 大字

10月22日晚,省红十字眼角膜库主任屈志国仍在不时刷新手机,这样的状态,他已经持续了3天。他告诉记者:“我们一定要为何教授圆上最后的扶贫心愿!”

就在3天前,10月19日晚,何家庆因病与世长辞。生命走到尽头之际,他硬撑着坐起,录下视频,用着短促虚弱的声音表示,要将眼角膜捐给山区贫困儿童,希望给孩子明亮的眼睛,看看祖国的未来和民族振兴。何家庆的妻子和女儿含着泪,支持他最后的决定,一如支持他几十年走过的漫漫扶贫路。捐献眼角膜,是这位70岁老人留下的最后力量。

何家庆,生前为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瘦弱黝黑的外形,不讲究的衣着,异常简朴的生活,让人很难把他和大学教授的身份联系到一起。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人,曾自费扶贫大西南,跨越8省区,行程3万多公里,为100多个县的芋农讲授魔芋栽培技术,被群众亲切地誉为“魔芋大王”。退休后,自费走遍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河南等地,致力于推广栝楼种植。从魔芋到栝楼,他倾尽一生之力奔波在扶贫路上。

1949年,何家庆出生在安庆市的一个普通百姓家庭,家里靠父亲拉板车挣钱度日。在国家的资助和老师同学们的接济中,他从小学一直读到了大学。1976年,何家庆调入安徽大学生物系当了教员。他常说,如果没有共产党,我可能仍旧是个拉车的。成长经历磨炼了他顽强的意志,也让他深知贫困的痛楚,把扶贫作为终身事业。1984年开始,从事植物分类与资源植物学研究与教学的何家庆走上考察大别山之路。他的足迹遍布鄂、豫、皖3省19个县,先后攀登千米以上的山峰357座,采集植物标本3117种近万份。他所撰写的考察报告为中央实施山区星火计划提供了依据。

1990年,何家庆到绩溪县挂职任科技副县长。他翻山越岭采集植物标本1536件,写出了15万字的《绩溪县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一书,举办了绩溪县历史上第一次野生植物资源展览,帮助当地百姓摸清经济作物家底。1991年,绩溪县遭遇洪灾,何家庆顶着狂风暴雨,四处奔波指导救灾,几次晕倒在水中。在水灾严重的荆州乡松烟塘村,他捐出1000元钱,在留言中写道:“对于贫困山区人民生活,我有一份责任,虽没有力挽巨浪之臂,却有一颗火热的心。”

经过长期调研,他发现魔芋特别适合在山区种植,不仅栽种技术容易学,且产量高。1998年,何家庆只身一人前往大西南展开实践。“人类最易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行为特征就在于相互帮助。”“因为我是个教师,我当为人民服务。”他在出发前给女儿的信中这样写道。何家庆怀揣的只有辛苦积攒下来的27720元钱和一张学校的介绍信,参考着国家“八七”扶贫计划贫困县名单,辗转皖、鄂、渝等8个省区市的108个县、207个乡镇、426个村寨,行程约31600公里,其中步行400公里。他沿途传授魔芋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办培训班262次,受训人数逾2万人,为57家魔芋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指导。风餐露宿的305天行程中,何家庆采集到了17个魔芋品种,并发现了最原始的魔芋生存形态,证明魔芋的故乡在中国。他还沿途发现了许多极具开发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为贫穷山区脱贫埋下伏笔。当他回到合肥时,60公斤的体重只剩下40公斤。2000年4月,时任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何家庆。何家庆老师先后荣获“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第七届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退休后的何家庆又把目光投向了新的产业——栝楼种植。他搜集了全国各地栝楼栽培区、栝楼园的分布情况、栽培管理现状等,出版了《中国栝楼》一书,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栝楼的6项发明专利。在潜山市、岳西县等地调研中,何家庆不仅对栝楼繁殖种苗、病虫害防治等展开培训,还提出了不少深加工的建议。今年7月,在赴潜山扶贫调研途中,何家庆突然晕厥被送至医院,一经检查,人们才惊悉何教授已是癌症晚期。10月,在病魔折磨下已是依靠输液度日的何家庆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他还在抓紧最后的时间撰写调研报告……

“何教授是一个认真执着的学者、老师,是一个心怀大爱的扶贫先驱。他崇高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风范,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学习和怀念!”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张保卫说。

新闻推荐

绩溪 “江淮风暴”秋季行动再发力

本报讯(通讯员何德慧高扬)9月18日晚6时30分,绩溪法院干警迅速集结,整装待发,伴随着呼啸的警笛和闪烁的警灯,执行干警按照预定方...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