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提升群众的道德素养,首先需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 家风家训涵养文明乡风

安徽日报 2019-05-29 07:00 大字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家训是代代相传的精神滋养。提升乡村德治水平,需要重视家庭建设,需要弘扬和传承良好的家风家训,赋予其新时代德治内涵,引导村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重义守信、向上向善等。

近年来,绩溪县实施“百村家风家训引领工程”,不断提升群众的道德素质和文明素养。日前,记者走进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感受到因传承家风家训而涵养的文明乡风。

“家训格言”融入生活

从县城向东南行约5公里,在青山绿水环抱之中,记者走进瀛洲镇仁里村。该村被誉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建村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马头墙、石板路,灰白相间的徽派建筑错落有致,村庄古朴典雅。

走进村庄,记者便看见一幢古色古香的祠堂——“光启堂”,大门两边一幅楹联尤为醒目:“守本溯源仰先贤先哲、文武双全治国安邦业绩煌煌光史册;箴言醒世慕骄子骄孙、德才兼备攀蟾摘桂精英济济耀程门。”今年71岁的村民章爱华告诉记者:“我们村大多是程氏后人,这个祠堂是过去程氏家族开族会、祭祀用的,现在修复一新,供游人参观。这幅对联和祠堂墙上张贴的就是我们村的家风家训。”

记者在祠堂的墙壁上看到,程氏家训不仅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家族遗训,还有新近整理出来的“三字经”“四同歌”,文字浅显、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传播。“仁里程氏家训,秉承了西晋程延‘九思立德,无望好善’的修身思想,延续了北宋程颢仁者明理的精神境界,融合了徽州程氏家族耕读传家、仁善宽厚的家风追求,到今天仍具有孕育良风美俗的生命力。最可贵的是,这些家训将充满哲学思辨的思想转化成日常生活的要求,发挥了教化治理作用。”该村党总支书记高建义对记者说,程氏家训的内容各有侧重、自成系统,涵盖了治家、处世、耕读、学艺、经商、睦邻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徽州程氏家族的家训全貌。

沿着小巷往村里走,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程氏家训”牌,有的写着“同干事勿避劳苦,同饮食勿贪甘美,同行走勿择好路,同睡眠勿占床席”,有的写着“凡治家,宜起早。桌要擦,地要扫……”,有的甚至写的是文言文,如“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一无取也,盖取所可取也。是故,一物之投,必辨所从来,无处而馈,宜却而弗受。”

“程氏家训立意高远、思想性强,虽是劝讲却又细微具体,更注重通俗性。如上述那首《四同歌》,质朴中透着人生哲理,告诫子孙出门在外要以吃亏为福、尊重他人、善待他人,为自己营造一个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村民程干展是一位退休教师,也是程氏支脉的22代后人,说起程氏家训家规,他仍心存敬畏。

“当年,我和弟弟分田地,因为我是老大,我就让弟弟在两块稻田中先选。弟弟想来想去,考虑了一年时间,才选了地力稍好的那块田,但我和家人没有任何意见。父亲曾告诉我,家人之间不能争吵,要互相礼让,这样才能家和万事兴。”程干展如今教育做生意的儿子,要诚实守信、不要贪人便宜,要知恩感恩、远离赌毒。

据他介绍,新修订的程氏家训“三字经”共198字,从修身处世、孝悌婚恋、励志勉学、为商为政、勤俭节约及养生等方面教育引导族人。“程氏家训最核心的思想是规范族人行为,形成以尊祖、敬宗、睦族、友善为宗旨的家族制度,将深刻的人生道理和优良的家风体现在最普通的日常行为之中。”程干展补充说。

传承家风“润物无声”

在金沙镇黄土坎村草节湾村民组,有30多棵百年银杏,高大挺拔、绿叶婆娑。走近一看,树身上挂有一块造型别致的小牌子,上面印有二维码。记者打开手机一扫,弹出一个页面:“嗨,你好,很高兴认识您,我是树先生:银杏1号,我是草节湾钟氏家风家训的形象代言人,我代言的是草节湾钟氏祖训十二条中的第一条:明伦理……”

“该村是‘中国最美银杏村落’,每棵银杏树的牌子上都写着树龄、简介和认养人,并代言一条钟氏家训。”该镇副书记汪劲松笑着告诉记者,全村30多户,仅有几家杂姓村民,但他们都认可钟氏家训。在该村钟氏家风家训展示馆,记者看到钟氏家族的起源介绍,是清代周赟所修的《草湾钟氏宗谱》。书中不仅完整记录钟氏祖训十二条,而且写到钟氏的祖先始自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提到“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事中的钟子期,认为是他们宗族的代表人物。一直以来,当地钟氏后裔都恪守先祖遗训,崇尚诗书、规矩做人、守法行事。

70多岁的村民钟子平是老村医,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我家兄弟五人,从来做人本分。爷爷当初传下来一句话:多做善事、莫做恶事。我也告诉两个儿子,不管干什么,都要谨记家谱上的祖训。”钟老还谈起一件往事,2016年4月,梅雨季节,村后山体塌方,堵住了铁路通行。村民发现后,一边报警,一边自发清理泥土砂石。事后,芜湖铁路工务段送来一面“抗洪抢险、共保安全”的锦旗,至今仍挂在展示馆的墙上,当作全体村民的荣誉。

记者环顾面积约100平方米的展示馆,四面墙壁除了张贴着钟氏祖先画像、祖训内容外,还有镇里下发的“崇尚节俭、婚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倡议书。“如今,村民办红白喜事都在这里办。周边乡镇的亲朋好友一来,他们都要说说家族历史,特别有自豪感。”汪劲松说,镇里开展家风家训上门挂牌活动,所有村民都很支持。对于年轻人和小孩子来说,出入门庭看到“家训”牌,认一认、读一读,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家风家训,懿德流芳;成风化人,浸润心灵。绩溪县将立于祠堂中、家谱里的家训家规拿出来,让村民们时刻比照、争学赶超、提升素养,让外地游客品味徽州的家族文化底蕴。目前,每个示范村家训挂牌户达到100%。该县每个村都流传着家族遗训,自古崇文重教、文脉深厚,当地之所以名人辈出,和家风家训的传承不无关系。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我们正着手对全县现有姓氏的家训内容进行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家训家规条理更清晰、主题更鲜明、内容更符合新时代要求。对未形成家训条文的姓氏,则进档案馆、入迁徙地去追根溯源,采取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进行收集,查阅历代家谱村史、家书家训、文史典籍,挖掘传统美德资源,提炼好家风好家训。”该县文明办主任李华杰告诉记者,良好的家风家训经过提炼,有些已写入“村规民约”,并成为每位村民自觉遵守的准则,从而带动乡风民风的转变。

“三治融合”倡树新风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风家训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自2018年以来,绩溪县通过挖掘整理、宣传展示、活动践行,让全县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出祠堂、挂厅堂、进学堂、入心堂”,推动良好的家风家训示范引领,使当地民风更加淳朴、乡风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

文化墙、乡贤亭、“三治巷”、小广场……步入临溪镇孔灵村,处处都是家风家训的宣传内容,而且大都采用三句半、图片、漫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特色景观。据了解,该村建于西晋,距今有1800多年,九省十三县的移民在此聚居,共计104个姓氏,是名副其实的“百姓村”。

“我们村2700多人,是个移民村,但大家经村民议事会商定后,共同制定出16条家训。”该村党总支书记吴云发说,该村家训第一条是“国无国法国则乱、家无家规家则散”,第六条是“父母恩情深似海、人生莫忘养育恩”。每家可以选择自己认同的“家训”牌挂在门前,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助村风,让好家风焕发新光彩,释放传统文化“正能量”。

在村中一间养蚕室,记者遇到53岁的村民包遵友。“我养了20多万只蚕,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采桑叶喂蚕,一天到晚忙不停。”包遵友不仅养蚕,还种菊花、水稻,农闲时就去城里打工。“父亲告诉我,任何时候,勤劳守法是第一位的,好吃懒做不能过日子。”

其实,包遵友家有个理发店,从爷爷辈传到今天有100多年了,近80岁高龄的父亲包义江仍然坚持开店,为村民们理发修面。“他老人家不愿享清福,我初中毕业本想外出打工,但考虑到父母年龄大、身体不好,于是在家门口务农打工,既能尽孝顾家,也能传承祖传的手艺。”包遵友的儿子今年28岁,在黄山市徽州区开了一家饰品店,他经常打电话对儿子说:“不要抽烟酗酒,做买卖要不怕吃苦、不怕吃亏,要与人为善,多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

孔灵村注重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既重视普法教育,又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收到了“三治融合”的效应。李华杰告诉记者:“我县多次举办书法名家写家训活动,免费送给村民挂在厅堂上,也举行学生朗诵、演讲、知识竞赛和文艺表演等,让他们自小就铭记家训,传承好家风。通过发挥乡村‘一约四会’的作用,对沉寂的家风家训文化进行‘唤醒、活化’,同时倡导文明乡风,开展文明家庭、法治家庭、最美家庭评选活动,争取到2020年实现‘百村家风家训引领工程’全覆盖。”

新闻推荐

王安石《寄沈鄱阳》赏析

□陈平民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称王文公,自称临川先生,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

绩溪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绩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