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寄沈鄱阳》赏析
□陈平民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文”,世称王文公,自称临川先生,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因晚年封荆国公,世人又称他王荆公。他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早年任江南东路提点刑狱时,曾取道徽州去宣州履职,事后作有《寄沈鄱阳》七言律诗一首。这首诗很有名,于此作一笺注赏析。
此诗全文是:离家当日尚炎风,叱驭归时九月穷。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麾岭月明中。山川道路良多阻,风俗谣言苦未通。惟有鄱君人共爱,流传名誉满江东。
旧时,喜好以人的任官之地或官名代称人名,如南朝齐山水诗人谢脁,他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又因在宣城做过地方官,而称“谢宣城”。王安石所作诗中的“沈鄱阳”,指的就是当时江西鄱阳县令沈君(具体生平事迹不详),王安石称他“沈鄱阳”。
“叱驭”一词,比喻不避路途艰险。《汉书·王尊传》载:汉琅玡王阳为益州刺史,行至邛郲九折阪,叹曰:“奉先人遗体,奈数乘此险!”因折返。及王尊为刺史,“至其阪……尊叱其驭曰‘驱之!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后因以“叱驭”为报效国家,不畏艰险之典。成语“王尊叱驭”,典出于此。
诗中的藤溪,位于新安江上游主要源头率水之滨,为今休宁县陈霞乡治所在地陈村之古名。
藤溪之地,向有七省通衢之称,这里历辟渡津,既是官道主要驿站,又是新安江上游三大水运码头之一。唐代,藤溪之地名洪村。藤溪系当地俚称,其得名缘于当地有山曰藤溪岭,多产青藤,岭在溪旁,溪绕其麓,岭称藤坑,溪名藤溪,于是便有“藤溪”之俚称。唐僖宗广明年间,陈后主九世孙陈禧,为避黄巢起义兵乱,带着儿子陈球由浙江桐庐溯流而上,至休宁西境藤溪,因“钟爱溪山之胜,遂定居于此”。后来子孙繁衍,一村姓陈,别无他姓,遂将村名改为陈村。陈村陈氏,向称“藤溪陈氏”。王安石取道这里,是北宋嘉祐三年(1058)。他从家乡临川出发,经婺源入徽,过藤溪,再一路取道去江东宣州履职。诗中的“麾岭”在绩溪境内,又称徽岭、翚岭;“风俗谣言”指民俗方言。
这首七言律诗里,诗人以诗代书信告诉“沈鄱阳”,他是骑马赶路的,离开家乡临川之日,夏日炎炎,辗转回到宣州履职时已经是农历九月底。清晨从休西藤溪过渡,尚为霜落之后,夜间道过绩溪麾岭,已是明月当空。一路为山川道路艰险所阻隔,更苦煞人的还有所过之地风俗方言各不相同,打听问路,都非常艰难。鄱阳湖令沈君,是一个众人怀爱之人,他的人品官德誉满江东。
对王安石的诗作,向有擅说理,精修辞,善用典之评论。仅以此诗而言,这个评论就很精到,恰如其分。七言律诗,讲究韵律,这首诗,韵律周全,无可挑剔。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完全对仗。“朝渡藤溪”与“夜过麾岭”,“霜落后”与“月明中”,对仗工整;“山川道路”与“风俗谣言”,“良多阻”与“苦未通”,亦对仗工整。全诗修辞,甚为精严。用典也恰到好处,将“叱驭”一典入诗,十分自然,巧夺天工。三、四、五、六句,将当时徽州局部的自然人文古风入诗,显得十分自然。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迎接“中国旅游日”的到来,安徽省各市纷纷推出一批旅游惠民措施。记者注意到,不少惠民政策不仅在5月19日当天执行,...
绩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绩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