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构建信用体系 试点产权改革宣城创新方式推进“金融扶贫”

安徽日报 2016-09-12 00:00 大字

本报讯 (通讯员 邱新华 李祎 记者张敬波)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黄龙渔业村贫困户尹太平,近日拿到了皖南农商行信贷员主动送上门的5万元无抵押财政贴息贷款,感动地说:“政策福利好啊,我们贫困户也可以靠银行贷款做生意了! ”

宣城市金融部门今年创新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强化资源整合,将金融***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灾后重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金融扶贫。今年前7个月,该市金融部门完成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评级授信2853户、授信金额5890.4万元;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83户、贷款金额539.3万元;发放贫困户助学贷款78户,7月末贷款余额62.7万元;发放产业***贷款254户,贷款金额5287万元;产业扶贫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92户、贫困人口1354人。

长期以来,因信贷记录缺乏,银行难以判断贫困人口信用状况,少数贫困户误以为扶贫贷款就是国家救济,不用还本付息,导致金融扶贫工作推进难。人民银行宣城中心支行一方面依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信息共享系统,对申请扶贫贷款的农户进行“信用体检”,对于农村及贫困区域诚实守信的农户加大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让他们获得实惠,并对周边农户形成导向效应;另一方面对成功创建的信用村实行整体授信,充分调动乡镇、行政村“两委”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至7月末,该市已授“信用村”96个,信息共享平台录入农户信用档案达2.3万户。

6月以来,宣城市遭遇特大洪涝灾害。人民银行宣城中支发放8000万元支农再贷款,为地方法人机构支持救灾应急提供流动性保障。金融机构也积极开展金融支持,全力支持生产自救和灾后重建,先后发放生产自救贷款22笔、金额105万元,扶持受灾农户18户,灾后重建发放项目贷款16亿元。

贫困户缺乏银行传统信贷产品需要的抵押物,往往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宣城市金融机构将金融扶贫与农村 “两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试点工作协调推进,在法律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整合资源,帮助贫困村结合资源优势、发展产业脱贫。 2016年,农房抵押贷款在全市得到推广,1月至7月累计发放农房抵押贷款204笔、金额3050万元;邮储银行宣城分行推出“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户”等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产品,至7月末,已在泾县、绩溪县投放农业产业链贷款33笔、金额239万元。

【编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些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根源在于缺资金、缺资源。宣城市金融部门创新工作,主动作为,积极服务在扶贫第一线,用真金白银帮助贫困户找资金、找项目,为实现扶贫攻坚目标作出贡献。

新闻推荐

江冬秀,一个聪明慧黠的女子

·夏迎东·“早晨一块挞餜,中午一盘油焖笋,晚上再来一碗光面”,大文豪胡适的一日三餐简单却很精致。而当家中宾客盈门的时候,再端上一道“岭北一品锅”,江冬秀,这个曾经那么普通、那么不被胡适接受,而且...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