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报道本报记者吴文兵特约摄影李晓红策划毕小健前世
摄影报道\本报记者吴文兵特约摄影李晓红策划\毕小健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古徽州地窄人稠,徽州人早在东晋时代就已远赴异乡奋击商海。为将盐、茶、山货贩运至苏浙,一代代徽商凿石为磴,伐石为栏,五里一亭,在皖南群山中开辟出一条互通贸易的生命线——徽杭古道,成为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徽杭古道西起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的渔川,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的浙基田,全长约15公里,丝绸、茶叶、山货以及笔、墨、纸、砚在古道上往来不息。而今低碳户外旅游盛行,古道又成为一条经典的入门级徒步路线,是华东地区最经典的徒步线路之一。
拾级而上,沿途高峰怪石南北夹峙,山涧沟壑中逍遥河水蜿蜒其间,时见杂花生树,山中人家炊烟袅袅,宛如世外桃源。石径盘旋陡壁间,山风猎猎,恍若凌空驾虚。及至高山草甸蓝天凹,搭下帐篷,呼吸新鲜空气,尽数漫天繁星,好不惬意。
古道苍茫,商旅如流水般变换,但却有些熟悉的面孔,每天都要踏上这盘山石阶:淳朴的山民经由古道去往稻田桑林,耕种、收获,自给自足的同时,他们也为路过的商人、旅客提供歇脚、喝茶的便利;供电部门的巡线工往来古道维护保养高山线路,为山民守护“光明”;岭南邮班乡邮员用双脚连接着山里山外,传信送报、捎带物品,把古道变成了乡亲们了解世界的 “信息路”、传递亲情的“幸福路”。
各地“驴友”结伴徒步徽杭古道,他们在蓝天凹搭帐篷过夜,享受新鲜空气和浪漫星空。
岭南邮班乡邮员踏着晨露出发,披着晚霞归来,尽心尽责地为山民传信送报、捎带物品。
山民挑着为自家农家乐添置的床单、被套上山。▲ 绩溪县供电公司伏岭供电所的农电工行走徽杭古道,检修线路。◆ 古道山脚岩口亭,上镌“径通江浙”魏体大字,往来村民、商人、旅客在此歇脚。
古道上,山民的婚礼简单而又热闹,彰显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群山中的徽杭古道。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宣城市围绕“11331”发展思路(即致力“一个率先”,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建设“一个中心”,倾力把宣城打造为皖苏浙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实施“三大战略”,把生态立市作为先导战略,把工业强市...
绩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绩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