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读《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

黄山日报 2014-01-03 12:03 大字

□黟县朱来平

曹诚英,是从徽州这块儒学根深、书香缭绕的土地上走出去的近代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遗传育种学科的奠基人和捍卫者”。同时,她又是一位女诗人,我国著名诗人也是她的同乡汪静之盛赞她“是绩溪有名的才女,她的才情远在我之上”。她更是一株凌霜傲雪、孤高不群的“山腊梅”,寂寞地播撒着缕缕迷人的清香——让她的“穈哥”、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大学者胡适为之魂牵梦绕,即使是天各一方,横亘着重洋或者海峡,那股清香始终不曾在胡适心头淡去;也让后来的仰慕者、有心人为之着迷陶醉,纵然是斯人已逝、时光远去,那股清香依旧弥漫在人世间。

这是我再次读罢《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曹诚英》(下简作《曹诚英》)这部书后写下的一段文字。

2012年11月,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喜得绩溪县胡适研究会赠送的一本新书《曹诚英》(王琦、方静编,沈阳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该书在体例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曹诚英文存”,收录曹诚英的各类文章10篇,诗词作品16首,书信3则;下编为“纪念曹诚英”,共有诗文20篇。“纪念曹诚英”部分的作者,有的是曹诚英的同事、学生或者亲友,有的是曹诚英的仰慕者。全书分学术论文、诗词、书信、传记、散文及年谱等诸多体裁,内容非常丰富。较为全面地记述了曹诚英一生辗转奔波、命途多舛的人生经历及其在科研领域所取得的不凡业绩,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她忠贞不渝、刻骨铭心的苦恋心路,生动地展现了她过人的胆识才情和对家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曹诚英作为农学界的教授和科学家,不仅担负传道授业的职责,更注重科学研究。“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语)曹诚英遵循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她从事科学研究正是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重视数据分析。在抗战胜利后的上海复旦农学院,“搞科研条件不具备,曹诚英便在宿舍楼前园地开辟出约两平方米大的试验田。她的身体不好,经不起长时间在地里蹲着,她每次做试验都带一个小板凳,坐在地里搞马铃薯杂交试验”(该书p177);在沈阳农大时,“在品种杂交试种期间,她每天要到试验地去,播种的时候她要求助教一定要带上尺子,以保证密植的精度”(该书p185)。正是凭着这种不畏艰辛、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让曹诚英在农学界享有盛誉。她的《中棉杂交势研究》等诸篇学术论文,记录了试验过程和由此得出的科学结论。曹诚英的科学精神还体现在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特殊年代,不顾个人安危,依然捍卫科学真理。曹诚英主攻的遗产学,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国内是一边倒地信奉苏联的李森科—米丘林学派,而视西方的孟德尔—摩尔根学派为一无是处。而滑稽的是,对科学学派的信奉与否,依据不在科学本身,而是其他。在这种情势下,对真理的捍卫与坚持是要有大无畏的勇气的。曹诚英撰文《应当解除顾虑》公开发表,她是“农学院教授中第一个公开站出来批判李森科学说的教授”。后来的事实证明,曹诚英坚持的是正确的。曹诚英,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的面前,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一个弱女子如此忠于事实、捍卫科学真理的精神,是足以让今天那些一味唯唯诺诺的学人们汗颜的。

当然,后人对书中更感兴趣的或许是作为胡适的“三个月亮”之一的“山月亮”曹诚英的情感历程。曹胡之恋,感天动地。曹诚英谓之“梦魂无赖苦缠绵”(该书p62),“朱颜青鬓都消改,唯剩痴情在”(该书p60);胡适谓之“我们蜜也似的相爱,心里很满足了”(该书p124),“山风吹乱了窗纸上的松痕,吹不散我心头的人影”(该书p269)。

这也应该成为本书的精彩所在。“纪念曹诚英”部分有查辅成的《才女曹诚英》、初国卿的《绝世烟霞》等文章,对之做了详尽细致的叙述。除此之外,也散见于书里不少篇章之中。然而这样一段传闻久远、为人乐道的凄美恋情,只因被时间迷雾遮掩,不少细节流传着不同的版本。本书的作者们,没有只顾为了吸人眼球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而去捕风捉影,闭门造车,杜撰“一家之言”以博得“好看好玩”之虚名。作者们怀着对先贤的诚心敬意,以认真、严谨的态度,深入调查,细致辨析,拨开迷雾,尽可能还原真相。书的序言作者刘艳、编者之一王琦、“年谱”的作者查辅成等,都到过曹诚英的家乡绩溪,有的还不止一次,都走在“寻找曹诚英的路上”。在他们的文中,援引大量的资料,如述二人烟霞之恋,引《胡适日记》的内容以佐证((该书p123、(该书p254等多处),写到胡适的“家庭革命”“刀剪交锋”一幕时,就有“援引资料证明,胡适远房表弟石原皋对此提供了证明”(该书p131),引江勇振的《星星·月亮·太阳》介绍胡适的“三个月亮”(该书p142)等;引述知情人的介绍,如描写曹诚英的家乡旺川,是“据村中耄耋老人介绍”,关于曹诚英晚年托付给好友汪静之的“材料”的下落,就引述汪静之长子飞白先生的说法。对有些至今没有定论的,作者将不同说法同时列出,不做判断,让读者自己理解,如建国前夕胡适离开大陆之前的曹胡会面情形(该书p156),1972年曹诚英之所以选择到上海治病的情况(该书p172)。作者们在创作上的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是值得嘉许的,也与胡适“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精神是一脉相传的。

新闻推荐

红玫瑰:田井传(一)

□  徽州区 汪晓东田井(1920.11.4-2013.12.15),学名程日芬,乳名秋兰,女,汉族,享年94岁。中共党员,新四军老战士,副局级离休干部。她出生于安徽歙县一书香门第。母亲吴碧云,破落地...

绩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绩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