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徽剧春秋 一生痴求

皖南晨刊 2013-09-28 20:54 大字

绩溪县伏岭镇不仅是全国文明的“徽厨之乡”,也是历史悠久的“徽剧之乡”。徽剧在这里已传承了200多年,而民俗“舞”则有700多年历史。邵名钦,男,1948年6月生,伏岭镇人,初中文化。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元月至1997年12月曾三度担任伏岭镇伏上行政村的村长、支书一职,1998年后一直在县城居住。1959年5月,原伏岭公社成立徽剧团,邵名钦荣幸入选,那年刚好12岁,正读小学五年级。在徽剧老艺人邵裕旺、邵思明、邵观通、邵之瑜、邵灶桃等人的指导下,邵名钦成为了多面手,吹、拉、唱、打样样拿手。

那个艰苦年代,小演员们早上起来练功,上午老师们教唱,下午晚上排练,1959年5月至1960年10月,伏岭徽剧团排演了“万花献瑞”、“水淹七军”、“龙虎斗”、“黄鹤楼”、“武举场”、“快活林”、“水漫泗州城”、“大保国”、“二进宫”等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目,当时邵名钦在剧团是顶梁柱,每次都演主角,不仅活跃在伏岭舞台上,而且在县城隍庙的舞台上也是常客。

徽剧团解散后,邵名钦初中毕业回家务农,但每年春节都参加村中舞文艺演出,1964年春节在京剧“长坂坡”中,他扮演常山赵子龙,轰动整个伏岭乡。

1983年,文化部打算召开全国十八省市徽调皮簧学术研讨会,8月份经中央同意,村里及时召开会议,研究参与节目,决定演出吹打“八阵图”及传统经典徽剧“龙虎斗”,由邵名钦饰演赵匡胤,邵光荣饰演呼延赞,邵茂深担任导演。这次参加会议演出的有安徽省徽剧团,浙江省婺剧团,江苏省的昆剧团等省级的专业剧团,只有伏岭是业余剧团,因此在场的专家学者对我们更加关注,演出得到了戏剧界专家们和剧团领导一致认可,会后文化部奖给伏岭业余剧团“老树奇花”锦旗一面,这是伏岭传承徽剧以来获得的最高奖励。

2003年5月,浙江电视台来访,听了邵名钦即兴唱的一段“水淹七军”的二拨子导板和“龙虎斗”的二黄导板,记者们不住地点头称赞,连声说“这真是原汁原味的正宗徽调啊”。

2005年下半年,中央广播艺术团举办的首届美食节的文艺晚会,伏岭业余剧团在这个晚会上演出了“徽班新星”一剧,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009年4月,邵名钦被聘为伏岭小学徽剧童子班指导老师,从2009年5月份开始,每逢星期三和星期六下午都去伏岭小学教唱,每月8次,暑期也从未间断。

继“水淹七军”后,邵名钦着手排演一本民国二十年(1931年)的民间老剧本《万花献瑞》,将此剧本整理,改编,并把古老的工尺谱翻译成简谱,终于完成了一本看得懂又能传承下来的演出本。2011年正月初五登台演出了,反响很好,多家媒体争相报道。2011年清明节后,邵名钦又改写了京剧《长坂坡》的演出本,把原来老剧本中的繁琐情节加以删改,使这出戏变得简洁,更具魅力。

2011年,邵名钦被省文化厅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童子班)代表性传承人,他希望在有生之年,把老艺人们传授给他的十多出传统徽剧能传承给下一代,把原来看不懂的工尺谱翻成通俗易懂的简谱,让后人能够对照简谱进行教、唱,并在童子班上言传身教,使徽剧这个古老的剧种在孩子们心中扎根,让后代了解徽剧,演徽剧,创作徽剧,将这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剧传承,发扬光大。徽剧春秋,一生痴求,邵名钦将为这一古老剧种不断焕发青春而不懈努力。

新闻推荐

三名外地驴友连日攀登 体力不支迷失龙须山危急时刻绩溪警民联手搜救

绩溪讯(周明助 孔卫强)“龙须山上有三位外地驴友途中迷路走失,现在情况不明,请马上出警搜救!”10月3日下午4点钟左右,绩溪县瀛洲派出所民警接到了110出警指令。派出所民警立即组织当地熟悉龙须山...

绩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绩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