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早的书院——绩溪桂枝书院(上)
桂枝书院位于绩溪县现上庄镇宅坦村,是北宋时由绩溪人胡忠(957—1026,字良臣,号桂崖,为现代著名思想家、学者胡适先生的远祖三世祖,是明经胡龙井派始迁祖)创建。说到胡忠先不得不提及一下他的父亲胡延进(926—1005,又名延政,字以礼,号节庵,为明经胡始祖胡昌翼长子,也是胡姓远祖二世祖、明经胡长房派祖)在北宋开宝八年(975)任绩溪县令,而此时龙井(今上庄镇宅坦村)就有一流的书院(书院名失考),这样胡延进送儿子胡忠来此就读,接受了传统的教育,也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宋咸丰五年(1002)胡忠又随父(此时知建德军)去浙江建德;景德三年(1006),胡忠从浙江建德复归,定居于龙井村,便于景德四年(1007),在龙井东之山阜(今宅坦村葫芦岭之雪地)创建了桂枝书院,兴学育人,遐迩闻名,首开皖省书院教育之先河。它的创办比欧阳修在安徽颍州(今阜阳)建的“西湖书院”还早42年呢。
那书院取名为“桂枝”,有何用意呢?据乡贤胡成业先生的看法,有三种说法:一因汉代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在皇宫建造桂宫;二因创建者胡忠,号桂崖,名也;三因桂,桂花,桂花树枝之多,盛开花朵之茂,为树中之王,飘香万里,另有“桂”谐音“贵”,富贵荣华,祥和吉兆,暗含人们祈望子孙能像桂花那样,人才辈出,兴旺发达,安邦桑梓,和睦宗亲,把一身清“香”,奉献社会村乡。它们都有一定道理,也能自圆其说。不过按照宅坦人胡维平先生的理解,觉得还是跟“折桂”的典故含义有密切联系。为此笔者特查找了“折桂”的出处,“折桂”一词源于《晋书·郤诜传》:“累近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显然,郤诜回答晋武帝时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自己是特别出众的人才。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便用“折桂”(折:摘取;桂:桂树的枝条。因桂树叶碧绿油润,我国古代把夺冠登科比喻成折桂,古时科举考试正处在秋季,恰逢桂花开的时候)来比喻考中进士,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中有“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之句等。笔者感到取这一说法来解释“桂枝”之名可能较契合书院名称的本意。
桂枝书院扬孔礼,兴儒教,设备完善,规法严整,训诲有方,旨在“善为之人所不易,勇为之人所不敢”,以“教乡族子弟,群一族之英,兴一族儒学”为目标,祈求立大志,成大事,光大业。它汇聚了县西北学子名贤,以个人钻研、相互问答、集体讨论、轮流讲学等方式,研习儒家经典和经世济国之学,成为那个时期皖南一所著名书院。
至于桂枝书院遗址的所在地,笔者于当天在胡维平先生和胡会祺村民的带领下,专门去了实地察看。走在宅坦往原龙井村原址方向的马路上,左侧为树木茂盛的小山,名叫做延山;右侧地势相对低些,是稻田菜地。途径不知名的一小水塘后,拐弯处的左边就有一醒目的标识牌子(见图片,现在为了开发和打造乡村的文化旅游,该村专门设置),先走上简单铺了一小段鹅卵石的小路,继续前行的便是杂草丛生的羊肠小道,路两边植被保护得较好,高大的松树等郁郁葱葱,沿着左手的方向走了约摸3分钟,就到了一块相对宽敞的平坦处,上面种着山芋等庄稼。胡先生介绍到,这里叫雪地,位于村庄的北面或偏东北方向,就是胡忠创办的桂枝书院遗址。
新闻推荐
50年前一对同事,风雨同舟结下了兄弟情谊;50年后“弟弟”不幸致残,“哥哥”义无反顾照顾“弟弟”,两人相携相助共度晚年。现年76岁的胡良骏老人,3年前不慎摔伤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是不幸的,但又是...
绩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绩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