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京泾县会馆

皖南晨刊 2017-06-19 09:03 大字

二、对义园的管理。

对义园的管理是会馆的职责之一,也是众人捐输的重点。明时在查铎购置新老会馆之后,为安旅榇,天启乙丑年(1625)左大华主持泾县会馆馆务,买地若干亩建立义园,坐落正阳门外的正南坊千儿胡同,东至官道,西至官道,南至仁寿寺香火地,北至官道,周边立石为界,每年每亩收取地租若干以供纳粮扫除的费用。后因照管乏人,雍正五年(1727)被佃户任天爵侵占,至八年(1730)始由孝廉吴岭控理追回。嘉庆二十五年(1820)间为免争议,会馆董事议定将义园界内的豆棚输官取租充公,并于豆棚土台之南让出园地三丈补还官道。民国四年(1915)为建马路,将坟地从中间一分为二,馆事吴幼甫与市政公所与警察厅外右五区交涉后将占用义地六亩给价六百元。民国十七年(1928),新旧馆均领有不动产登记证明书。除地租外,义园的主要来源是泾邑在北京的各纸号捐赠。嘉庆十一年(1806),由泾县各号进京纸货每年照纸数科费每块大钱三文存公,所有存银挨号领去存放。道光二十六年(1846),各纸号约同商议率由旧章按货捐厘,凑银若干设立梓荫堂输权子母。后因南北阻隔,按号挨领之例难以经理,咸丰六年(1856),此项经费交托京都海贷门外头条胡同六吉行领去暂行生息,立折存据。因而泾县纸业对北京的会馆尤其是义园的维护经营有重大贡献。

北京泾县会馆是新思想新文化的聚集之地,清书法家、思想家林则徐的好友泾县人包世臣寓居会馆并写出为后人传颂的《艺舟双楫》。1918年12月22日,由李大钊、陈独秀创办的进步政治杂志《每周评论》就是在泾县新馆北屋诞生的。嗣后泾县新馆即作为杂志编辑部所在地,张申府、胡适、周作人、高一涵、王光祈等经常为该刊撰稿,因此泾县会馆曾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喉舌之地”。

但随着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泾县会馆的文化聚集功能日渐衰退。创刊于泾县会馆的《每周评论》,1919年8月30日遭到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查封。以后的会馆功能已逐渐被泾县在北京的同乡会所取代。 (下)

新闻推荐

大爱捐献眼角膜

日前,在泾县医院七病区肿瘤科病房里,桃花潭镇48岁普通农民盛日根终于实现了捐献遗体眼角膜的遗愿,成为该县第二个眼角膜捐献志愿者。自今年4月查出患有胰腺癌,得知病情已到晚期后,盛日根就有一个愿望,...

泾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北京泾县会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