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宣城城的历史变迁

皖南晨刊 2015-09-28 13:15 大字

宣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自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建郡以来,是历代郡、州、府的治所,相沿二千年不缀。宣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的城市区域不断扩大与延伸,这其中有三次较大的变化,作过几次小的修整。

第一次,当属建都初期。“《禹贡》扬州之域,战国属楚地,秦郡曰鄣。”(清·《宣城县志》)“晋咸和初(326),内史桓彝,遂城宛陵。”(同上)宛陵,即今府城。一个记载各地方志的书《與地纪胜》云:“陵阳山在府城内,冈峦盘屈,为郡之镇。隐起三峰,环绕府治。其南为鳌峰,又东南曰阳陂。”所以唐独孤霖谓“郡地四出皆卑,即阜为垣,郡治盖据此山之冈麓也。”当时在城东修了济川、凤凰二座桥,就是后来李白的“双桥落彩虹”。这一次宣城建城,奠定了城市的发展基础。所以《與地纪胜》里说:“今城东北带宛水,西南两面皆环居峰阜,周回九里有奇,为门五。府治东北有铁牛门,即桓彝所筑子城故址也。”然而,时值苏峻之乱,城还没有造坚固,就移到泾县去了。

第二次,宣城城区的发展是隋开皇中年,即公元591年。当时的刺史王选,他“以宛陵西北形势,别筑罗城,广袤达三十里,逡遒城府北六十里,敬亭山府北十里。东麓有敬亭潭,句、宛二溪水所注也。自山而东北,峰岭相接,其得名者凡二十有余,皆敬亭之支阜。”(《與地纪胜》)后来宋章岷称赞说:“绝冮而南,画疆其远,郡之剧者宛陵首矣。”(《绮霞阁记》)。对济川、凤凰二桥进行了重修,这些明·陈敬宗的《凤凰桥记》和明·王英的《济川桥记》都有记载。到了梁兼置南豫州,宋泰始四年(554),太守何远增筑城市,范围稍有扩大,这算小修一次。当时因为城北常常淹水,何远把驻军移至城市的南边,具体住在响山,并在响山建立了营盘,修了响桥与响亭。

宣城城的第三次发展,是南宋时期,这是宣城城在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也是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南宋王朝朝不保夕,风雨飘摇,因“宣为近辅”,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南宋统治者下决心加速宣城城市的建设,把它作为军事屏障。当时宣州刺史乃济南公,他“选五稼丰登、三农闲隙”(韩熙载《宣州筑新城碑记》,下同)之时,“遂敷心计,因著土功。”他打了一场人民战争:“是以将校呈规,工徒献艺,士皆乐往,民以悦来。荷长锸以成云;陈丰畚而翳日,因高就远,以日继时。”而工程仅仅只用了一年,即“爰壬戌(962)岁二月兴役,至癸亥(963)年三月毕工”。“所筑新城,自金光门西北转自旧城崇德门东北角,长五里三百三步,从崇德门以南转自金光门东,长三里三百三十步。新旧城共长一十里一百九十三步。新筑壕堑,亦从金光门绕新城,转透出大溪,长八百九十四丈,深三尺有余。造成大楼八所,其诸敌楼、桥道不可殚书,是由千雉丰余。”这些工程修建主要是牢固与宽阔,宣城城乃成“万堞才成,坚同石堡,四门始毕,俨若玉关。”“方栊豁以洞开,排画桷以星攒,下临无地;走长廊而云布,横射遥天。别一带之寒江,自为天堑。”而且在隋城范围内修筑了新城,并将整个城池规划为鳌龟形状,这就是宣城“乌龟地”的由来。这次城市的修建,在《宋·嘉定志》也有记载:“今城制盖出其所画,襟山带溪,得势之便,省龟为形,南首翔尾。始鸠工于壬戌,而讫于癸亥。”

然而,要说宣城城区的最大发展,要算改革开放以后了,这是历史任何一次不能比拟的,特别是2000年宣城撤区建市以来,城市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被称为“神龟裂变之舞” 了。这些,宣城人民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因为宣城城在历史上不断地扩大、延伸与发展,宣城人对此“城”有特别的感情,因为城一般是指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周围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在2000年撤区建市时,仍叫“宣城市”,不叫“宣州市,”实际上“州”比“城”大,这也有传统的中国人对“一亩三分地”的一种不了情缘。

新闻推荐

泾县5家餐饮店被整改

泾县讯(赵不懔 夏志鹏)为深刻吸取近期芜湖市镜湖区一家私人餐馆发生液化气罐爆炸重大火灾事故的教训,根据市工商质监局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泾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在前期20...

泾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