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举措破“三难”

宣城日报 2013-08-22 18:41 大字

“一家基层法院将诉讼服务做得如此细致便民、人性温馨,真的不容易。”这是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视察泾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时的评价。

一直以来,“立案难、送达难、执行难”成为制约法院高效工作的三大难题,为此,泾县人民法院积极创新工作举措,率先在全省建起“诉讼服务中心”,在力破“三难”的同时,真正把“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渗透到工作的每个环节。

■“全程服务”破解“立案难”

第一次打官司的赵先生在法院门口徘徊了半天。今年4月15日,他在一次施工中不慎摔伤,最终花了7000多元的医药费。赵先生多次找到雇主丁老板协商,希望能“支付部分医药费”,但对方根本置之不理。无奈之下,赵先生这才来到法院“讨说法”。

在法院,导诉员带着赵先生走进了“诉讼服务中心”,逐一办理着各项立案手续。“以前只知道打官司很麻烦,所以不敢来,没想到现在法院的服务比银行还好。”完成立案后,赵先生表示对这趟“法院之行”颇为满意。

为了破解“立案难”、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期待,2010年10月,泾县人民法院在全省率先建成柜式全开放的“诉讼服务中心”,将审判辅助性事务从各个业务庭和办案法官手中剥离出来,靠前配置到“诉讼服务中心”,进行集约化办理,为当事人提供“一站式全程服务”。

■“委托送达”破解“送达难”

委托送达,这是泾县人民法院创新法律文书送达方式的一项举措。长期以来,法院为完成送达事务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一些当事人被起诉后不仅不配合法院解决纠纷,反而刻意躲避上门送达文书的法官。

为了破解“送达难”,自2012年1月起,泾县人民法院在通过邮寄送达、利用手机飞信送达的基础上,委托乡镇综治、司法所等基层组织,向当事人送达诉状、传票、举证通知书等诉讼文书,并首先在当地桃花潭镇和昌桥镇两个乡镇开始试点。目前该院共通过委托基层组织送达法律文书287件。

■“诉前调解”破解“执行难”

王大爷在儿女成家后,一直独自生活。2011年秋天,王大爷患了重病,但由于没有经济来源,他根本承受不起高额的医药费,而其子女也都不愿赡养他,王大爷不得已才到法院准备起诉儿女。

了解这一情况后,“人民调解员”邹宝荣首先安抚了老人的情绪,然后做老人子女的工作。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调解,最终在邹宝荣的主持下,老人的一双子女最终同意赡养老人,几个人满意地离开了法院。

2011年该院诉前调解纠纷321件,占该院全年收案数的8.9%,2012年诉前调解纠纷990件,占全年收案数的26.4%。

新闻推荐

泾县救人瓜农当选7月份“安徽好人”

泾县讯 日前,经省“安徽好人”评选委员会与公众代表道德建设评议会评定,泾县救人瓜农桂春根和丁义贵当选7月份“安徽好人”。7月12日,泾县昌桥乡新桥村麻园组六旬瓜农桂春根陪同购瓜人王某一家...

泾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