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当好农民致富带头人
两年前,旌德县孙村镇合庆村还是一个村集体经济薄弱、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的“后进村”。但如今,这里却是一个产业兴旺,人人精神抖擞干事业,村情村貌焕然一新的“后劲村”。
提及合庆村的变化,就不得不提起该村党总支书记何萍。在村民们看来,这位女书记巾帼不让须眉,外表娇柔却如铁人般带领村民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带着全村发展“村党(总)支部+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芦笋种植销售模式。两年来,在何萍的带领下,该村先后建立了全省最大的芦笋大棚种植基地和盘古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创业达人返故乡
在何萍眼里,曾经的她一直没想到自己会和村书记挂上钩。何萍出身农民家庭,80年代中期,和众多农村青年一样,初中毕业的何萍走出农田,进城打拼,渴望练就一身本领并创造幸福生活。1986年,何萍在县城一家裁缝店学起了裁缝,她说:学裁缝并非兴趣使然,当时的想法只是走出农村,学一门手艺,赚点小钱。经过两年学徒生涯,何萍开了一家裁缝店,成为了一名生意人。
做生意是个辛苦活,尤其是这种家庭模式的小店,几乎什么都要自己亲力亲为。“能挣到可观的收入,但非常辛苦。”何萍回忆,后来经亲戚介绍,她又转行做起了药材生意,而这一做就是十年,在业内自己的名气也一年比一年大。
看到何萍有头脑、有魄力、有勇气,当时的镇党委书记钱高潮找到她,希望她能回到村里,在村里展现自己的才干,为村民奔富做贡献。2000年,经过再三的思虑,何萍毅然放弃了安逸富足的城市生活,回到故乡,挑起了合庆村的大梁。
摸索中的致富路
做生意何萍在行,但当村干部对她来说,却十分陌生。刚到任期间,何萍对千头万绪的农村工作毫无办法,一时竟拿不出什么好对策,唯一能做的就是一一上门去打听,和村民们交心聊天。
在不断的走访中,何萍对村子越来越熟悉,对村民们的诉求也越来越明了。她发现,合庆村的症结在于集体经济薄弱,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从政不在行,但从商自己是个行家,振兴家乡,还是得从经济入手。
经过村两委的商讨,何萍开始着手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合庆村一条条泥巴路变成了机耕路,一条条机耕路又升级为水泥路。此外,村广场建设、水利设施建设、村庄亮化建设等逐步被提上议程并执行。随着村两委的发力,合庆村的基建不断完善,这为后来的发展村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甩开步子奔小康
2016年初,何萍了解到当地人吴贵明想要搞芦笋种植,于是第一时间联系到了他。“这个项目生态绿色,而且能够带动村民致富,非常适合农村引入,当时有三个村子在和他联系。”何萍抱着必胜的决心加入了引进芦笋种植的争夺中。
“这个项目引进需要用地,而老百姓对这个项目始终抱着怀疑态度,他们担心承诺的好处无法兑现,所以村两委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其中协调。”随后的一个星期,何萍带着村两委每日上门向农户做工作,力争最快速度解决投资商提出的用地问题。最终,合庆村用最大的诚意和最快的速度满足了投资商的要求。2016年3月,全省最大的芦笋种植基地落户合庆村,村集体经济有了质的提升。
2017年,何萍几乎用相同的模式流转了200多亩荒田荒山,引入了盘古山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基地,让合庆村走上农业种植加生态观光的良性发展道路。值得一提的是,合庆村为了抱团发展生态农业,还成立了蔬菜、水稻、烟叶、养鸡等专业合作社6个,带动本村3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20000元/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从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推进会上获悉,2017年以来,宣城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
旌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旌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