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砍树”到“看树”的嬗变

宣城日报 2018-05-08 10:56 大字

到处都是参天大树,随处可见幽幽密林,但没有一处敢随意砍伐。地处山区腹地的旌德县,借助林长制改革的浪潮,将当地的青山绿水转化为特色生态品牌,创业增收响誉全国。近日,记者走访了解旌德县林长制改革近况。

绿水青山成为“金名片”

“游历在这诗画般的山水间,仿佛到了欧洲的哪个地方。”宣城骑行协会的驴友们漫步在旌德的青山绿水间,当他们走入旌德县白地镇,瞬间被四季常青的优雅环境所感染。当地村民则表示,绿水青山不仅仅是旌德的“金名片”,而且还是全县可持续发展的“聚宝盆”。

近年来,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在旌德县有条不紊地展开,而林长制改革更是在全国率先试点,形成的成功经验已在全省推广。旌德县白地镇党委书记柴长宏是林长制试点的首批践行者。“过去,我们靠砍树为生,而现在我们都要护树,镇里的山林管护变得更好了,生态环境变得更美了,实现森林增长、林业增效和林农增收。仅去年一年,全镇实现林业产值2.5亿元,为周边310多家农户提供工作岗位。”柴长宏向记者说道。

据了解,自林长制改革在旌德推行以来,已建立起县、镇、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并建立县级林长制“1+1+6”全新格局。其中第一个“1”是指国省县道森林带,即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建设的国省县道两侧50米范围内森林长廊区域;第二个“1”是指沿河森林带,即县内主要河流两侧50米范围内森林资源区域;“6”是指县内6个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目前确立了8名县级林长。同时,分级设立镇、村林长,将全县10个镇划分为40个区域、68个村(社区)划分为200个区域,共设立镇级林长40名、村(社区)级林长200名,实现了林长全覆盖,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

据悉,旌德县有林地面积97.7万亩,森林覆盖率69.2%,林木绿化率73.1%,被誉为“山区小县、林业大县”。现已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并获批国家生态县、全国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17年底,还被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绿色发展绘制“新答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户外驴友慕名来到了“慢城”旌德县。当他们走进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瞬间被这里优美风光所陶醉,鸟语花香,林间流瀑,演奏出山野的灵动声韵,而醒目LED显示屏,实时发布着这里的环境监测指数。

据景区管理人员介绍,随着林长制改革的深入推行,马家溪国家森林公园是整合周边9681亩林地,在不影响既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增收15万元,实现“看看风景也来钱”。自去年底正式挂牌生态景区以来,马家溪的绿水青山在这一场生态改革中依旧生机焕发。

据悉,近年来,旌德县在林长制改革工作的带动下,重点打造“慢城旌德”、“生态旌德”等文化旅游品牌。把生态保护修复作为核心任务,以森林公园、国有和集体林场为重点,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重点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全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先后完成营造林1.35万亩、退化林修复1万亩、森林抚育12万亩、幼林抚育3.8万亩、国省县道森林长廊抚育51公里。同时,不断提升林业科技水平。运用“智慧+”开展珍贵野生植物保护,采用有源RFID芯片和基站相互感应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提升治理能力。

据了解,目前,旌德县始终坚持以“两山”理论为指引,始终坚定“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全面构建立意新、框架新、模式新的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体系,筑牢绿色发展根基,走出绿色发展新路,绘制绿色发展的旌德新答卷,呈现出“林长制、林长治”的生态品牌效应。

林下经济带来“大实惠”

“小康不小康,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林长制指引大家走入可持续发展之路。”旌德某草药专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革表示,他开展合作社经济已有多年。目前在政策的指引下,全县上下开始探索林下经济,即只有不砍树才能被允许种植名贵中药材。从“砍树”向“看树”转变,既保护了林区生态平衡,也有助于中草药等种植作物的品质提升。(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白地村做实 脱贫攻坚和资源开发工作

旌德讯2017年年底以来,旌德县白地镇白地村结合本村实际,以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时不我待的工作姿态,做实脱贫攻坚和资源开发工作。今年是全面决胜小康的开局之年,白地村在建立与完善脱贫攻坚三级包保联动...

旌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旌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