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应观旺:良心秤一制四十载

皖南晨刊 2016-11-09 00:00 大字

曾经,杆秤支撑起了整个市场交易的半壁江山,“你看,2斤1两,高高的”;而现在,或许只有在集市上才能寻觅到它的影子。在城市,在超市,都是运用电子秤来作为衡量工具,不同于电子秤的批量机械化生产,杆秤是匠人一寸一厘打磨出来的,用纯手工守护着几千年的老手艺。旌德县旌阳镇的应观旺(小名八斤)就是这样的一位手工艺人。

四十载光阴以制秤为生

在旌阳镇解放街店铺林立的中心,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应观旺的手工杆秤店就在大树的背后,不起眼的小店铺,简陋的门面,残旧杂乱,但是数十杆大小不一的手工杆秤低调地悬挂在墙上,在斑驳的墙面上绽放着岁月的光芒,让人不得小觑。

“没错,这是我做的秤,用了20年,上面有我制作的标记,一眼就能看出来。”记者来访的时候,八斤正在接手早上第一笔生意,为老秤的小零件维修。“一杆秤要是正常使用的话,起码可以传三代。以前生意好的时候我一天到晚根本忙不过来,现在买的人少多了。”

对于很多土生土长的旌德人来说,“八斤杆秤店”名声响当当,16岁开始和父亲学习做秤,整整四十余载的光阴,从当初的谋生,到后来一辈子的“饭碗”。论起手艺和资历,整个旌德县,这样的手工杆秤店绝对是第一。

“在上世纪80年代,我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卖出近十把,能挣到一二十块。”八斤说,那时候人们工资一个月也就几十元。

精雕细刻制作良心秤

为了让记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制秤的乾坤,八斤准备露几手,拉开小桌子的抽屉,琳琅满目的工具让人目不暇接,他说,且不提木材的选择到配件的种类,光是做秤的步骤粗略算来就要分十多步。

“我一双眼睛算是贡献给它了。”由于每道工序都要求精雕细刻,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稍有不慎,秤就会有偏差,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必不可少。由于年纪大了,三副应对不同需求的眼镜是八斤干活的标配。

选好一根杆子,拿出一把刨子,八斤开始一点一点地刨,“秤杆的木材很有讲究,一定要直,如果不够直,还要热处理进行定型,刨好还要用砂纸进行打磨,直到摸上去很光滑。”

刨好杆,打磨好后,要开始给秤杆打孔。一杆秤,却需要打上大大小小上百个孔,最关键的则是秤杆上的那个平衡点,要靠这个点确定这杆秤到底是多重,这可是技术活儿,并且是最接地气的物理学之杠杆原理。找准点之后,再给秤杆装上秤纽,经砝码校准后,给秤杆刻上斤两刻度,还要给秤杆的斤两刻度钉上铜星(其材质分为铜、铝、银、金、不锈钢),在秤杆头尾包上铜皮,最后再给秤杆上色、打蜡、擦亮,八斤制作过的最小的秤是3千克,杆长90厘米,称蚕茧用。最大的秤是350公斤,杆长1.7米,一般用于给木料称重。

“上色的颜料由中药皂矾、儿茶,加上生石灰、清水调配而成,几十年不会褪色,还能让秤杆越用越光滑。”八斤说,上色、打蜡、擦亮之后,一杆秤才算制作完成。

杆秤前缘难再续

“秤就是自己的良心,无论生意如何,干了一辈子的手艺绝不能砸了招牌。”“有人还专门过来打听,能不能做一些短斤两的秤。”隔壁做买卖的大姐笑着说:“八斤不仅不给做,还把人骂跑了,他就是这个性子,爽快、直接,没有弯弯绕,就像秤一样。”

现在用杆秤的人越来越少,做杆秤的人更是凤毛麟角,他们当初是学徒,现在自己却没有一个徒弟。八斤言语中有着淡淡的落寞,“现在我能做给你看,以后就只能在书上看啦。”当年红火一时的手艺,如今却到了这种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实在让人窘迫。不禁试想,这样的老手工艺人,这样的老店,还能存在多久……

2016年5月-8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市建设办、市工商质监局、市文广新局面向全市联合开展2016年度“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作品征集活动。旌德县广播电视台冯璞以八斤为原型,拍摄的视频作品《制良心秤 做诚信人》经组委会评定,从133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市一等奖。

新闻推荐

旌阳镇: 双星路上党旗飘

旌德讯(韩涛)旌德县旌阳镇新庄村是安徽省级贫困村,落后的交通状况一直制约着新庄村的美好乡村建设和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今年来,新庄村“两委”在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双星路的道路硬...

旌德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旌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