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走出大山天地宽

宣城日报 2016-05-16 10:20 大字

编者按 5月8日,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因连降暴雨突发山体滑坡,造成30多人遇难。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专门作出批示。为贯彻批示精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宣城市做好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提出要求:各地要坚决消除隐患险情,确保不留盲区和死角。在此,本报报道旌德县的相关做法,以作借鉴。

这些日子,村民姚满花十分开心,每天都到汤村中心村看看正在建设的新居。她家的老房子,离这里有四十分钟的路程,在偏远的大山间,是一个重点地质灾害点。

与姚满花一道,她的另外7户邻居,也将一起下山,迁入统一规划的两层楼新宅。

“下山行动”是旌德县今年启动的民生实事,也是龙头工程。全县96个地质灾害点,涉及9个乡镇、26个村、350户的960名群众将搬出大山,而作为精准脱贫的现实步骤,散居边远山上的71户153名贫困人口也同时全部下山。

这是饱含感情的惠民行动:在地质灾害的沉重消息不时传出的当下,让生活在隐患威胁之下的村民,从此远离灾害。

这是标本兼治的脱贫行动:让世代在山上受穷的村民,向中心村、集镇、县城集中,从此斩断穷根。

这是着眼长远的发展行动:“下山”纳入到旌德正在推进的全域旅游、未来新型城镇化的整体布局,开启新的未来。

搬得出 稳得住

旌德是典型的山区县,地质灾害点遍布各处。姚满花等8户人家所在的竹棵村民组,位处陡峭的山岭下,虽然满目苍翠、景色宜人,但住在这里却很烦心。这里是全县11个重点地质灾害点之一。“只要下大雨,镇村干部就要赶过去,动员大家搬出来,每年都要折腾好几次。”村支委李兵说。

尽管姚满花已记不清具体时间,但有一回至今令她心有余悸:夜间突然狂风暴雨,到处出现滑坡,镇村干部组织30多人来抢修下山道路,大家连夜扶老携幼下山,一位老奶奶还是背下去的。“大家都吃苦哟……”她说。

作为今年首批“下山行动”3个试点之一,竹棵村民组新居于今年4月初开始建设。在汤村中心村中间位置,姚满花家200余平方米的楼房已经建好一层,施工人员正忙个不停。“今年11月底就能入住。”李兵说。

为了让村民搬得出、住得好,旌德县制定了专门的方案。“通过整合地质灾害点搬迁补助、‘地票\’收益、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县、乡财政配套补贴,为每户“拼盘”了一定的安置资金,县发改、财政、水务、供电、供水等部门承担基础设施建设等任务。”县国土局副局长喻辉介绍。

蔡家桥镇党委副书记蒋传月是汤村的联系干部,竹棵村民组搬迁是他近期忙活的重点,3月份连续两个星期的晚上,他不停地往竹棵跑,与搬迁的村民谈政策、签协议。“现在没有大的困难了,就剩下供水问题,与大家正在商量解决。”原来,村民唯一想带走的就是这里的山泉水,初步的方案已经确定,用几公里长的水管,把山泉水接过去。在按有村民红手印的协议上,镇政府承诺的一项责任是:保证“三通一平”。

汤村是中心村,还是省级美好乡村建设试点村。“我们住在大山头的,哪个不愿意住在大村子里呢?”姚满花与他的邻居,不仅将迁入新住处,还将开始新生活。

下山来 砍穷根

“下山行动”,也是脱贫行动。

在旌阳镇,生活在高山上的凫山村八亩村民组,也是今年首批试点之一。与竹棵村民组有所不同的是,由于地处高山、条件恶劣,八亩的“穷”在旌德全县是出了名的。

今年61岁、孤身一人的屠德才,住的是已经开裂的土屋子,患有眼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仅靠低保维持生活。县委主要领导年底来到他家走访时,带来了来自党委政府的福音。他对老人说:“让你搬到山下,住上楼房,好不好?”屠德才不敢相信地一个劲点头:“好,好!”

怎样让山上群众走上脱贫之路?按常规办法,仅局限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花了大量经费,但事倍功半、难治穷根。基于这样的认识,旌德县在“下山行动”中,特别加上“易地扶贫搬迁”这一项。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贵在“精”

*要在“精”上着力,准上用心,这样才能精准施策,精心推动,精确发力。精准施策,关键在于把国家、省有关政策吃透吃准,把本地区、本部门底数参数...

旌德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旌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走出大山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