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消失的皖风古塔 □ 张亚琴
梦里,古塔还在原地。塔角的风铃,泠泠响了千年。生活的小城,因历史而厚重。古塔,因传说而精彩。
只是,生活在家乡二十年之后,那座塔因着小城建设,而灰飞烟灭。其实这样也好。本来,塔于心里,就是应该在每个缺少人烟的深山旷野之中耸立的。
塔的开始,是作为尊存佛的遗物和供人敬佛结缘而存在的,后来这样的意义逐渐淡化,它便有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而进入世俗文化行列,或供登高临远,或作船行航标,有的谓作“镇妖驱邪也有的纯属点缀山水风景……
这些精致建构,实在令人叹为珍异。何况它们都还牵动着一个古奥幽深的文化背景呢?因此,今天的人们只要涉猎人文历史,目光自然避不开它们。
在今日的江淮大地,仍然保存有为数不少的古塔。这是一件十分可幸的事情。因为正是它们,在反复证实这方地域历史文化内涵的厚重,同时也正是它们,在深刻反映现代人文精神的理智与宽容。
衬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的古塔,总能最先跳入人们的视野。这是因为它那古色古香的典雅造型和直指云天的雄姿英概,都与周边环境构成一种独特的审美图像,足可入诗入画。
在安徽,最古老的塔是无为黄金塔,最高的塔是安庆迎江寺振风塔,最小的楼阁式古塔是利辛纪家塔,最有价值的塔是广教寺双塔,最雄伟的塔则是泾县大观塔。而徽州古塔,虽历经沧桑,目前仍有19座屹立在古老的土地上。
当然,因为历史的原因,很多塔都消失了,我们只能从文献上去找寻它们的影子。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存留至今的古塔风韵。
龙首塔 :刘伯温的预言成建塔缘由
龙首塔,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境内,坐落在宣城的鳌峰公园。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
当年朱元璋做上了皇帝,要刘伯温陪他重游旧地来到宣城。刘伯温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军师和宰相,并精通天文地理阴阳八卦。他来到宣城一看,大吃一惊,并对朱元璋说:“圣上,宣城这块宝地龙脉灵秀,将来必出大人物!您看这地形酷似巨鳌,鳌首高昂望天,鳌口直朝南天门,将来天仙下凡会直奔宣城。宣城将来必出大人物。”
刘伯温的这番话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病根。回京后朱元璋私下对马娘娘谈过此事。马娘娘在一次带孙子讲故事,讲到牛鼻子军师刘伯温时,也讲了这事。
事过多年后,朱元璋孙子做了皇帝,宣城奇事出现了。这一年科考,宣城出现“十里三元”的奇绩:就是这年考中的“状元、探花、榜眼”全部是宣城的举子。
消息传到京城后,有大臣便说起了刘伯温的话。并建议皇帝快在宣城那鳌峰的头上盖一座宝塔,将那鳌峰的龙脉压死。
于是,宣城的龙首塔就这样给造成了。
宣城景德寺塔:宝塔尖上铁链成警钟
没有景德寺就没有景德寺塔。
景德寺始建于晋,初名永安寺,唐初改名大元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宋景德年间改名景德寺,明正统年间复开元之名,当时寺庙规模宏大,香火旺盛。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宣城作幕僚时,流连宣城山水名胜之间,特别对开元寺情有独钟,写下了《题宣州开元寺》。
另还留有《开元寺水阁》、《开元寺》等脍炙人口的诗篇。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与宣城沈懋学、梅鼎祚律交往至深,到宣城和沈、梅游唱宣城胜景,留下《开元寺浮图》一诗。
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把开元寺作为他的营盘,堂堂的圣地,竟然也刀光剑影,号角争鸣。清咸丰十年(1860),这座古寺只剩下地藏殿、铁佛殿和高耸的宝塔。
后来,寺庙全部拆除,仅存景德寺塔。
景德寺塔现位于宣城市城内老十字街。现存西南两面,塔身壁面开券门,门两旁做灯龛,各层塔身壁面都做成“弧身”式样。塔内部结构为空筒式,每层装有楼板。
据说,原来在古塔的顶端一直有一根粗大的铁链,而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北宋末年,朝廷腐败,贪官污吏恶如豺狼。他们草菅人命,鱼肉百姓,民不聊生,不得不反。当时南漪湖内聚集了江龙、卞通等一批英雄好汉,他们杀掉了在郎溪、广德作恶多端的两县令,吓得宣城知府惊恐万状,惶惶不可终日。知府王灿得知他手下武官陈云与江龙是师兄弟,就扣押了陈云之母作人质,逼陈云去捉拿江龙。二首领卞通等好汉们将计就计,自首来救陈云之母。陈母获释后,母子二人连夜投奔义军。卞通被粗铁链锁住,押往刑场。当他们行至开元塔下时,卞通突然两脚一蹬地,“嗦”地一下便纵身上了街边屋顶,接着就如猿猴一般登上了开元塔顶。又见他一个缩身,全身铁链就自动脱落。好汉随手将铁链绕挂在塔顶的三戟插瓶护环上,如轻燕一般往东而去。
从那后,贪官污吏们一看到那铁链就感到胆战心惊。那宝塔尖上的粗铁链就自然成了宣城防腐之警钟。不久民间就流传一首民谣:“贪官污吏休太辣,宝塔顶上铁链挂,好汉迟早要回来,当心把你狗头杀!”由于民心所向,自宋以后开元宝塔多次重修,内外结构均有更动,但那粗铁链一直挂在塔尖上。可是上世纪末重修后,这根铁链不知到哪儿去了。
文昌塔:倡导文风昌盛的愿望
旌德文昌塔倡导的,是一种对文风昌盛的愿望。据《史记天官书》称,文昌星主管天下士子的功名与福禄,修建文昌塔,是希冀公卿蝉联,人文表著。
文昌塔位于旌德县城中心,周边有民居环绕。塔的外围有一圈粉墙黛瓦,正门上方刻有“淳水清风”四个字。
据了解,文昌塔的塔基是文昌阁旧址,文昌阁是明代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由旌德知县李调元修建。因年久失修颓败雍正年间被拆除。文昌阁拆除后,“遂觉玉屏高逼学西,而翼方愈以平衡矣。”意思是文昌阁旁边的文庙东向太空,西向的玉屏山强逼而来,这种风水和环境显然对文庙不利。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在原文昌阁的基地上垒石筑基,兴建文昌塔。
关于文昌塔的修建,还有一种说法。由于旌德地形像“乌龟出洞”,如果让龟出走就会带走文运和财气;又由于县城西南方有一座形状似火的梓山,导致城里经常失火,为了“定龟”和“镇火”,于是在清乾隆八年,特地修建此塔。
而将文昌塔和文庙建在一起,无疑是希望本地士子学人,功名承续,代不乏人。可见当地百姓对于旺文启智的追求,对于崇文重教的推崇。
站在塔底,放眼望去,整座塔共5层,高约30米,第一层高于其他几层。文昌塔塔基用花岗岩石垒砌,墙壁以白灰粉刷,塔顶是八角攒尖式,每角端饰以鳌鱼,悬挂铜铃。
古人非常重视文昌,现在许多城市都设有文昌塔。一般的文昌塔,有7层的,有9层的,最高的有13层。可为什么旌德的文昌塔是5层呢?
据说当年修到第3层的时候,当时的县长要调走了,没有钱。刚好京城有一个旌德的大官要回旌德,县长找到他,希望他捐献建塔,他就捐献了钱修了5层。
新闻推荐
5月3日,旌德县孙村村民张立宝在承包田进行春播细耕。连日来,安徽省各地春播春种已陆续展开,今年全省安排早稻面积400万亩,旱育秧面积预计可达70%左右。 本报记者袁家权摄...
旌德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旌德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