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风采·驯化药材造福乡里
本报通讯员 汪红潮本报记者 张敬波
在旌德县白地镇汪村苗木林地里,有一个80多亩的野生驯化中药材种植基地,遍植白芨、黄精、重楼等名贵中药材,基地创始人就是村民张文革。
2001年,张文革开始从事中药材生意,每年收购的干货200多吨,加工成饮片销往亳州、上海、浙江等地,尽管收购量大、品质高,但利润薄。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中药材收购量越来越小。
能不能找到稳定的中药材品种种植呢?张文革一头扎进来。 2005年以后的3年里,他种过前胡、贝母、白术、太子参等六七种成本低的中药材,当年种当年收,但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中药材野生资源日益匮乏,野生驯化家种的市场潜力巨大。 ”一位专业人士告诉他,市场对部分重要中药材需求量大,如果人工种植跟不上,价格势必上扬,并列举了云南野生驯化中药材成功的案例,建议他选择一些价值比较高的中药材品种,进行野生驯化。
张文革说干就干,2007年,他首次选择了白芨试种。他把野生白芨采挖回来做种子,种在自家承包田里,并种植了苗木。张文革像宝贝一样侍弄着,连晚上都往田里跑,查看长势。由于野生驯化没有先例,第一年试种出苗率极低,加上冬天没做好防冻措施,白芨死掉一半,周围的人不看好,连家人都劝他放弃。张文革并不泄气,不断摸索实践,终于攻克了死苗、烂根、病虫害等技术难题,试种成功。 2010年秋天,他收获了200公斤白芨种。尽管只有200公斤,但在当时,全国还没有成功野生驯化白芨的例子。
张文革乘胜追击,2010年下半年,他种植了2.6亩白芨,并相继发展了重楼、黄精等其他种植周期长的名贵中药材品种。2014年秋天,第二批白芨开挖,亩产达到2630公斤,收益近百万元。
张文革试种白芨成功,在亳州中药材市场引起轰动,各地经营中药材生意的公司和科研人员慕名考察,收购商蜂拥而至,种植户也来取经。浙江中医药大学丁志山教授得知张文革野生驯化白芨成功,来到基地考察,当看到白芨苗壮株粗、长势喜人,啧啧称奇,评价张文革所种白芨技术上是全国最成熟的,而且品质好、产量高。
为了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张文革将第二批白芨根块以每斤低于市场价15至20元的价格供给种植户1万斤种苗,仅此一项让利20多万元。他还免费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随着旌德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优惠政策的出台,张文革更坚定了立足当地山林资源发展中药材的信心,他在林下套种的成功经验,被林业部门向全县推广。目前他发起成立的白地天毛山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有白芨、黄精、重楼等名贵药材300余亩。
新闻推荐
今年4月份,旌德县陈某带着猎枪到旌阳镇某餐馆就餐,餐馆业主孙某拿着猎枪拍了几张照片。 8月16日晚,孙某将手持猎枪的照片上传到手机“微信”的朋友圈里,被辖区民警发现。民警随后对猎枪持有人陈某予...
旌德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旌德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