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获奖作品选登

安徽日报 2014-10-20 18:44 大字

[摘要]“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获奖作品选登

编者的话

为推动新闻战线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弘扬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省委宣传部日前组织全省新闻采编人员开展“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来自各新闻单位的选手们,用亲历、亲见、亲闻、亲为的鲜活故事,传播出浓浓正能量。本报今天刊出三位获奖者的演讲,以飨读者。

平凡的力量

鲍 璐

做记者7年了,好像每一天都在追着新闻走,我觉得,这份工作最困难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往往不知道第二天要去哪里,会发生什么,又将遇到怎样的人和事。这一路,擦过汗、流过泪,受过委屈,分享过幸福,收获过鲜花,自然也脚踩过荆棘,而在心中一直激励我的,是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是那些有故事的普通人,他们就像一缕缕恰到好处的阳光,暖在身上,住进心里。

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王直,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1998年,65岁的王老带着 “救一个孩子等于救一个家庭”的理想,在泾县昌桥乡孤峰村一手创办了王直助教中心,为山区留守儿童提供全托服务。在那里,孩子们可以自己定菜谱,可以获得免费的课外书籍,过生日有蛋糕,过年有团圆饭。为了维持中心运转,17年来,王老多次奔波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先后募得资金超过240万元,为1000多名留守儿童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从2007年开始,我采访过王老多次,可他很少会提起遇到的困难和艰辛,他总是这样乐呵呵地笑着。今年4月份再见到王老,他已经81岁了,满头白发、步履蹒跚,因为患病手一直在颤抖。我问他接下来有什么样打算,他依然笑着说:“我是个老党员,只要国家、社会、中心还需要我,我就干下去,要是哪一天真的干不动了,我也还想留在这里,给一张床铺,一个炉灶就行,我就陪着孩子们,直到走了。 ”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从花甲到耄耋,用17年的坚持温暖着那么多素不相识的孩子。一个人的贡献往往不是取决于他的能力,而是胸怀。

第二个老人叫鲍金珠,她是我2012年在旌德县黄家桥上扬村采访时遇到的,老人65岁,很瘦弱,家庭条件异常拮据,可她依然苦中作乐。60岁那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花了5元钱买了一把二胡,就这样开始了二胡的学习。这个老人,不要说乐谱,就连大字儿都不识一个,我问她怎么学,她说她有自己的土办法:就是把一盘二胡的碟片,放进村里敬老院的DVD,一遍遍地听,然后在自己的二胡上一次次地摸索、尝试,直到拉出相同的声音,她称之为 “摸音”。这样一个过程,我们觉得不可思议,可她真的成功了,竟然可以拉出很多首她听过的曲子。她有一个梦想,就是能去一个正儿八经的舞台上表演一次,于是我把她推荐给了当年全市的达人比赛。老太太一路过关斩将,闯进决赛,站在决赛灯光璀璨的大舞台上,掌声响起,她笑得特别开心,在那个灿烂的笑容里我们发现,原来追梦可以随时出发,坚持会给每一个人机会!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老夫妻。爷爷叫刘宏度,85岁,奶奶叫卞英华,84岁,他们住在宣州区水阳镇的高庄村,年轻时因为一个一见钟情的眼神情定终身,就这样相亲相爱携手走过了65个春秋。采访他们的时候是春天,柳条儿抽芽,油菜开花儿,却扫不掉爷爷脸上的愁容,因为奶奶患上了肿瘤,剩下的日子屈指可数,爷爷能做的就是每天守候着奶奶,从刷牙洗脸到看病吃药,事无巨细。采访中,爷爷总念叨着亏欠,苦了一辈子,啥也没送给奶奶,可奶奶却望着爷爷,满目柔情地说,他不欠我的,他把一生的时间送给我就是最好的礼物。老两口有一个心愿,就是在一起拍一张照片,因为这些年二人竟没有一张像样的合影。于是我们找来摄影师、带去服装,拍下了这样的一组照片。一周后,我们把照片送去,在屋角,爷爷拿着照片,眼泪啪嗒啪嗒地就砸在镜框上,他说,往后这可能就是个“念想儿”了。沉默了一下,爷爷转过身抱住了奶奶,说出了那句一辈子埋藏心底都不曾开口,而此时不说却怕再也来不及说的话:“我爱你!”好希望时间就这样定格,不是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而是遇见你一生都是最美的年华。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特别喜欢他们质朴的笑容,明媚、甘甜。他们也许很普通,很平凡,但我们的视线也从未远离过他们,那些认真生活的人们,那些在追梦路上百折不挠的人们,那些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们,他们的善良、真诚、坚韧、乐观,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温暖了我们的镜头,丰满了我们的文字,也照亮了我们的前路。面对他们,我们不是冰冷的记录者和旁观者,我们心中有爱、眼中有泪,我们有原则、有立场,更有温度。我们不停地为他们加油,因为我们就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的故事组成了我们共同的故事,这,就是安徽的故事,中国的故事。

我想发现更多的故事,我愿汲取更多的力量,所以我会一直在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作者为宣城广播电视台记者,一等奖获得者)

传递希望 与梦想同行

王雅卓

梦想,是生活的航标、美好的憧憬、理想的翅膀,是人类最天真无邪、最美丽纯真的愿望。学生时代我的梦想是当一名记者,用手中的笔和话筒传递正能量,再让它延伸、感染并帮助更多的人。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如今的工作岗位,梦想从未改变。很幸运,我真的成为了一名记者,有人说:记者很累,意味着与奔忙和汗水同行,但我始终认为:记者这个职业是精彩的,因为我在读懂别人的同时,也在检阅和丰富着自己。很多时候,我采访的对象往往就是自己前进的动力。

安徽好人徐园是武警某部的战士,今年3月,他被确诊为晚期胃癌,病情极度恶化。短短数月,在与病魔抗争中,这位曾经英勇的战士已经虚弱不堪,但他的那双眼睛依然是那么有神,那么坚定。采访中徐园说:“自己是一名军人又是一名党员,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眼角膜捐献出来,回报社会。 ”随后,我们合肥交通广播与多家媒体对徐园的事迹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得到了安徽省红十字会眼角膜库专家组的积极响应,并与其家人签署了器官捐赠志愿书。

6月16日凌晨,徐园在老家走完了自己29年的人生旅程。他捐献的两枚眼角膜在合肥的一家医院顺利移植,让两名眼疾学生重见光明。手术后3天,我们陪同两名孩子来到徐园的家。徐园的母亲与两个孩子相拥在一起,她拿出家中的老照片,向他们诉说着那些记忆中的故事。她激动地说:“孩子,见到你们,就仿佛是儿子在看着我,他没有走,他还在我的身边……”听到这里,我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徐园走了,作为一种生命的延续,他为孩子们留下了最灿烂的未来,他让我明白了爱的真谛与奉献的意义,更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传递温暖、延续正能量的庄严使命。

记者意味着什么?记者意味着一种付出、一种责任:一部24小时开通的手机如影随形,无论身在何方,无论风吹雨打,随时应对突发性事件,赶赴新闻最前沿,这就是记者的工作状态。

2012年8月20日,一场罕见暴雨不期而至。短短4个小时,合肥市区降雨量就达到117.3毫米。强降雨造成我市多个路段出现积水内涝,严重影响车辆通行。当晚8点,我们合肥交通广播应急预案启动,所有记者几乎同一时间接到了应急指挥现场的紧急来电。

任务就是命令,雨情就是险情。没人在意是否带了雨具,没人在乎是否逢到自己休息,大家用最快速度赶赴一线,勇往直前。 “各位听众你们好,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经开区丹霞新村,这里积水的最深处已经快到我的腰部,附近已经有十几辆车被淹,目前交警部门正在组织拖车将车子拖离现场。 ”即使暴雨滂沱、积水齐腰,即使不远处就有电线短路而危机四伏,我们仍然向直播间传递最新的路况信息,用声音疏导着每一位听众不安的心灵。

黑暗的天色里,狂风夹着暴雨砸在车窗上,即使雨刮器调至最快挡位,仍然无法看清前方,所有车辆都只能打着双闪缓慢行驶。而我们就站在雨里,用仅有的雨具保护着采访设备,每个人都淋得像落汤鸡。突然,我的一位同事随手捡起一根路边的树枝,便冲向不远处的一个低洼地带,原来,由于流水的冲击,那里的一处窨井盖已不见了踪影,他用自己的身体做路标,从而避免了过往的车辆掉入窨井当中。看着雨中的他一面大声呼喊;一面又要艰难地控制自己被水流冲击而摇摆不定的身躯;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从内心深处升腾起来的,是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由衷的敬意和自豪感!

因为职责,我们必须在现场。因为使命,我们永远在路上。当每一条街道华灯初上,当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行人与我擦肩而过,我总会想,他们是那么的普通,却又是那么的可亲可敬。如果有一天,我因挫折而气馁,因疲倦而想要放弃,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心中的那些故事,也许都将在那一刻成为我执着下去的勇气。

记者,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此生却将成为我最骄傲的归属。我愿意用汗水和青春继续坚守这方热土,用最嘹亮、最温暖的声音,把希望传递,与梦想同行!

(作者为合肥市广播电视台记者,二等奖获得者)

有情有义的好记者

任良韵

我主持的节目《超级新闻场》中有一个版块叫“天天故事会”,每天早晨,我都绘声绘色地给观众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可是今天,站在这里,我很担心,我未必能讲得好发生在我这些亲密的同事、战友身上的故事,甚至有些故事是连我自己都不大看得明白的。

比如,我的小同事,公共频道的美女记者臧一鸣,漂漂亮亮窈窕淑女,刚来没几个月就去做暗访,把自己打扮成皮鞋厂女工,混进打工者队伍,跟黑心老板斗智斗勇,拍下全过程,帮工人们讨回应得的薪水,结果,让自己父母担心得整夜整夜睡不着觉!

又比如,我的同事,新闻联播的记者刘飞,妻子即将临产,正是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在北京采访一个卖生姜的老姚,老姚虽然穷困,对妻子依然是呵护有加,看着人家两口子,刘飞心生愧疚……当女儿出生刚7天,他又出差去了大别山,采访了许多别人家的孩子,却只能工作之余看看手机里刚出生的自家宝宝的照片,忍不住对着屏幕亲亲她的小脸……

再比如,我的同事也是好闺蜜,新闻场的记者赵盛,刚30出头查出乳腺癌,在经历了痛苦到难以想象的16次化疗、30次放疗之后,病情终于得到了控制。然而,落光了头发顶着假发的她竟然又回来上班了!之前一直由赵盛负责的栏目公益报道 《小草行动》进行到了第三季,赵盛主动请缨,前往海拔4000多米,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海玉树曲麻莱县的贫困学校。整个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发回一篇篇报道,在贫困的孩子和各种公益爱心组织及个人间搭起爱的桥梁,也让自己的生命、事业如夏花一般灿烂!

从业十几年,我才渐渐理解了这些故事和故事中的主人公。是的,我们常常让亲人担心、对家人抱歉,但是我们一定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人,我们可以为了陌生人的疾苦四处奔波大声呼唤,我们可以不顾危险为素昧平生的人伸张正义忘却自我,我们难道不爱自己的亲人吗?只是,我们选择了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我们都坚定地认为,我们的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它有着远比金钱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样的意义值得我们用年复一年的辛劳去守护,值得我们做很多颠覆常理的抉择,甚至值得我们用生命去捍卫!

2012年5月中旬,《安徽新闻联播》派出记者奚媛、摄像周全报前往安徽援建新疆的和田地区皮山县,报道那里的援建情况。皮山县有个赛图拉小镇,平均海拔4500米。经过几年苦干,安徽援建者硬是把那片寸草不生的地方打造成统一规划的牧民安居点。由于海拔高,前去采访的记者或多或少都出现了高原反应,严重的走路都觉得喘不过气。可刚到赛图拉,一下车,周全报就扛着几十斤重的机器开始拍摄,他甚至还费力地爬上一辆小车,为了占据一个制高点俯拍房屋的全景。其实在一行人中,全报的高原反应是最厉害的,第二天,大部队出发前他还在吸氧,同去的记者奚媛劝他歇一天,缓一缓,他没答应,还笑着说:“来这不就是干活的吗?歇着算什么。 ”于是扛着摄像机就出发了。谁也没想到,就是在那天,就是在采访的路上,他和安徽日报的记者陈巍一同乘坐的车遭遇了车祸。

大家七手八脚把重伤的全报抬上车,所有的人都在祈求车能开快一点,赶快到医院!奚媛拼命地跟他讲话,不让他失去知觉。而他全身都是血,声音断断续续。好不容易辨别出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别人怎么样”。奚媛骗他,别人没事呢。他又问,摄像机在哪儿。奚媛说也没事。他似乎安下心来,但又很痛苦,一直断断续续地说:“医院到了吗?我要回家。 ”可惜,他和陈巍,都没有挺过去。

陈巍的妻子才怀孕4个月,全报的孩子刚出生半年。

去全报家里时,谁都看得出来,那套两居室的房子刚装修完,他和妻子放大的婚纱照还搁在地上,没来得及挂上墙,所有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全报跟妻子早就相恋,却一直到30出头才结婚,原因他跟我们说过,一个农家子弟,父母辛苦培养他上大学不容易,他想多攒点钱自己买了房子再娶妻生子,不想给年迈的父母增加负担,他要用自己的肩膀扛起整个家!他无比的孝顺和细心,妈妈骨质疏松医生说要多喝牛奶,全报就牢牢记着,每天工作再忙,还总是要提醒督促妈妈,睡前喝杯牛奶……人生就是这样无奈吗,这么一个有情有义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却再也没能回到那个他一心呵护魂牵梦绕的家!

这次演讲的主题叫“好记者讲好故事”,我一直扪心自问,我、我们是不是这个时代的好记者?我不知道公众心目中如何衡量。但我知道,我们都是一群有情有义的人,我们每天观世间百态,品人生冷暖,依然怀揣着一份与日俱增的情义,一份浓浓的爱,对亲人的、对陌生人的,对社会的、对事业的爱!正是这份情义让每一则新闻都有了温度,正是这份情义让我们奋不顾身坚守承诺坚守正义,也正是这份情义让我们化解一切艰难险阻,走得再远也不会忘记为什么出发!人生短暂,情义无价!就让我们一直在路上,做一个个有情有义的好记者!

(作者为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二等奖获得者)

新闻推荐

心系大国防 情暖子弟兵——宣城市“双拥”先进事迹纪实(上)

宣城市“双拥”先进事迹纪实(上)

旌德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旌德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