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方志在文化建设中重要作用
作为书籍,地方志可能是最不畅销的;作为文化载体,地方志则可能是最有生命力的。在中华民族文化话语体系中,地方志延续两千多年而不缀。地方志的文化生命力,深植于志书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所起的作用。
在当前文化建设中,地方志可以积极发挥三大功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一是存史功能。一部完整地方志,内容包罗万象,谓之“一方之全史”。宣城历史上第一部志书为晋《宣城记》,到1936年《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有文字可考的各类志书十几种。宣城历史文化的根,就存在这些志书中。新编地方志,则是详细记载了当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二是教化功能。主流文化价值要被世世代代沿传,离不开有效的载体发挥作用。新编地方志记述了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变迁,也记录了社会价值观的时代嬗变,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渐进过程。如一轮、二轮《宣城地区志》记述了为宣城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牺牲和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事迹;记述了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宣城人民形成的“三自三争”宣城精神等。三是资治功能,即为各级领导者决策提供资治依据。古人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反映我们事业的发展历程,所取得成绩和经验教训,以及前人成败得失、兴衰起伏,为今后的工作提供资治借鉴。各地党政领导走马上任后阅读地方志书,这不是故作风雅的举动,而是因为地方志能够提供诸多信息和启示,可以使人知往鉴今。
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地方志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着力打造文化精品,可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围绕这个目标,宣城市方志办主要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志鉴编纂。修好二轮志书,目前全市规划完成的8部综合志书,出版了4部,其工作进度在全省位于前列。宁国、宣州、郎溪、广德正在加紧编纂,力争年底完成。继续加大年鉴编纂工作力度。2012年、2013年,旌德县、宣州区年鉴创刊号先后正式出版,全市年鉴工作实现了全覆盖,并逐步实现常态化。二是加强地情资料开发。2008年,全市完成省志办下达旧志整理出版任务。2012年,市志办自行点校出版了《安徽第九区风土志略》,这是民国时期安徽省唯一一部行政区志。同时,聘请历史文化研究员,坚持以我为主,开展地情研究。先后出版了《宣城梅氏》、《宣城文化世家》、《宣城与长三角》、《宣城古代诗歌全集》(一、二卷)等书籍。《宣城古代诗歌全集》(一、二卷)被省志办列为“安徽省古代诗歌全集丛书”的模本。三是拓宽业务指导。积极为社会各界修志提供政策服务和业务指导,不断指导部门志、专业志、乡镇志等编修工作,使修志工作领域逐步向社会扩展。目前,市人大、市国税局、市药监局、市烟草专卖局等部门编修部门志,市方志办接受其业务咨询、帮其拟定志稿篇目。2013年,开展全市名镇、名村、名企志编纂工作。四是强化质量要求。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是地方志的基本特点,市方志办建立起以地方志工作条例为龙头的一系列业务规范制度,加强县市区地方志书文稿质量审查,确保县市区志可信、可读、可用,实现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有机统一。2013年,在全省地方志成果评奖活动中,宣城市参评的四部志书分获2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五是加强地方志信息化建设。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已成为文化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市方志办积极推进地方志网站建设,及时宣传修志成果、用志成果、科研成果,提高地方志信息化服务水平。2012年起,开展志书、年鉴上网工程,使读者足不出户,就能从宣城档案方志网上查阅已出版的各类志书、年鉴。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这一代方志人须强化自身,秉承前辈乐于奉献的精神,筚路蓝缕,书写方志新篇章。一是强化责任意识。结合地方志工作实际,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中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表述,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用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来落实十八大精神,推动地方志工作发展,为宣城文化强市建设做出贡献。二是注重学习。坚持在工作中学用结合,不断充电、加油,做到坐得住、钻得进、学得好、收获多,形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把学习当成一种境界、一种时尚、一种终身任务。通过学习,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素质能力、人格修养等。三是加强理论创新。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从编纂理论、编纂方法、篇目设置、资料体系、记述体例诸方面创新,努力体现地方志工作与时俱进的新面貌,从而更好地传承文明,履行方志人职责。(作者单位:宣城市档案局)
新闻推荐
旌德讯 近年来,旌德县版书乡党委、政府倾力打造文化软实力,把文化作为提升群众素质,振奋群众精神,弘扬乡风文明的关键环节来抓,使得全乡文化工作有位子、有影响、有名气...
旌德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旌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