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凫山村:兴修起作用 抗旱无忧愁

宣城日报 2013-08-16 18:42 大字

8月10日,笔者走进旌阳镇凫山村乔上村民组,沿着公路望去,远远的只见公路两边的田畈里,中稻正进入抽穗杨花期,长势正旺,没有枯黄现象。与全县各地干旱地相比,这里丝毫不见旱灾。村支书刘世林笑着说:“这里的水利兴修常年抓,土壤墒情保持得好,稻田没旱着。”

看完乔上农田用水情况,笔者来到马路对面的胡家冲大塘,这里的大塘蓄水量还有50%。笔者走访发现,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对这里的影响并不大。凫山村乔上村民组300亩中稻田全部灌溉用水充足,走在田埂上,偶尔还能听到田沟里潺潺的水流声。

是什么让凫山村无惧于旱情?刘世林的解释是,持续建设多年的水利工程起了大作用。

“抗旱赢得主动权,平时常抓不懈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功不可没。我们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当成常年性、基础性工作,平时修水利1元投入,赛过抗旱10元花费。”刘世林说。

加快水利建设的前提,是必须加大其投入。与其他很多地方一样,凫山也缺水,要兴修水利,更缺资金。凫山村积极地想办法,每年投入兴修水利资金,采取政府奖补,村里配套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并在水利兴修中改变过去修塘筑坝等“单一型”治水做法,采取“蓄水、引水、节水并举,烟水、烟路等配套工程并进”方法,重点在水利基本建设上下功夫,成功探索出一条兴水富民的水利建设新路。

据旌阳镇分管水利副镇长介绍,凫山村每年都积极开展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镇里对各村水利兴修实行以奖代补,土方工程达200方、石方工程达30方及砼工程达20方以上的水利工程设施每处奖励2000元,2012年共奖补了凫山村6.4万元。

“村里每年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资金用于水利兴修,按照修一处发挥一处效益的原则,每年扩挖的大小山塘有40多口。”刘世林介绍说,全村130口山塘,目前已清理维修过100余口,每年村投入的水利兴修资金都在3万元以上。刘世林表示,未来几年,凫山村还将继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准备将没有维修清理的山塘全部清理一遍,力争使全村群众受益。

据了解,自2000年以来,凫山村自身累计投资40余万元,开展了山塘扩挖、河道拦蓄和小型水利设施建设。

新闻推荐

旌德《甘蔗情》 荣获全国音乐大赛银奖

旌德讯 8月14日至17日,“2013美丽中国”大型展演活动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由旌德县文联主席徐继霞作词、旌德县音乐家鲍照辉作曲的《甘蔗...

旌德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旌德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