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女教师的执著与坚守 ——记三原县徐木中学青年教师王莹
王莹与学生在一起。本报记者 景东旭 摄(E)②
本报记者 王永杰 景东旭 通讯员 李俊 王迎冰
十年前,刚刚师范学校毕业的王莹,怀着梦想,来到了三原县最偏远的徐木中学当老师,她的特长是数学,但是学校缺少英语老师,从那一刻起,她就成了一名英语老师。
十年后,已经成为孩子母亲的王莹,也把自己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徐木人,她嫁给了家在徐木、也在学校工作的一位体育老师,但是对孩子、对家,她管得很少,她把绝大多数精力,用给了学校,用在学生身上。
“这儿是三原县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生源质量不高,可近年来英语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就是因为有一批乐于奉献的好教师。”徐木中学校长感慨地说。
这是一个星期天,走在空旷的校园内,往日的琅琅读书声被安静替代,在萧瑟的秋风中,乡村校园生活的单调与寂寞迎面袭来。
“别人上班是朝九晚五,我们是朝五晚九。”教师王莹风趣地说:“因为有住校学生,还有一大早从很远赶来的学生,为做好一天的准备工作,圆满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在这里,教师大都起得很早。学生上完晚自习就9点半了,教师们休息也很晚,回家入睡大多已10点多了。”
徐木中学位于徐木原上,交通不便,条件艰苦,有一些教师待不长时间就纷纷离去。王莹选择了坚守。
刚来时,她和学生年龄相差最大的只有5岁,最小的也只有2岁。也许是年龄相差小,也许是她长着一张娃娃脸,和孩子们相处得很好。但是第一次考试,她带的班和其他老师的班成绩相差近10分,她开始怀疑自己不是教英语的料,但是骨子里面不服输的王莹,暗暗地下了决心,想了很多自己的办法,以竞赛的方式激励孩子,分音节、音标让孩子们记单词;上过师范学校,也会画简笔画,所以,她在课堂上,常常用简笔画帮助孩子们对英语更有兴趣。慢慢地,孩子们似乎开窍了,第二年考试,差距已经缩小,到了第三年,成绩就很突出了。
看到自己努力的成绩,也坚定了她把英语教下去的决心,为了充实自己,她开始自考英语,2006年拿到专科毕业证,2007年进修本科。原本可以脱产学习,因为走不开,只能函授。2009年,她拿到了本科文凭。
王莹大部分时间都是带九年级毕业班。她有一个深切的体会,目前的农村,家庭情况特殊得多,父母离异得多,孩子教育面临的问题多。可她从不放弃每一名学生。班里一名学生纪律松散,时常缺课。几次谈心,孩子总是默不作声,一言不发,她便骑上自行车走十几里路去家访。原来学生家境困难,心理自卑,王莹把家里的好衣服、好鞋子找来送给他,又联系其他任课教师,让他们对孩子要多鼓励,对他的每次进步王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及时在班里表扬,孩子找到了自信、找到了知音,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习成绩快步迈进。
近些年,农村留守孩子多,爱的缺失严重。班上一位女生,品学兼优,但性格内向。一段时间,情绪低落,时常悲伤。在学校吃午饭时,王莹一问,孩子的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原来其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心脏病时好时坏,她一面承担着生活压力,一面又怕耽搁了学习,心里很委屈。班会上,王莹大张旗鼓表扬了这种学业上进、照顾母亲的行为,全班把赞许的目光投向了她。从此,女孩不再孤单,许多同学经常到家里帮助她照顾母亲,辅导学习。孩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后来以优异成绩考入高中。
王莹一门心思在学生身上,用她丈夫陈奎的话讲就是“一提上学校去,就跟疯了一样,正吃饭,碗撂下就走,学生在她心里比谁都金贵!”
中午吃饭一个小时,她常常半个小时吃完饭后,一句“还有学生没有背过单词”,就匆匆到了学校。
教学中,她运用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创设宽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们说:“王老师的课总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培养大家大胆开口说英语。”她上课,学生们一个个上台表演,起立范读,气氛活泼,欢笑不断。课余,她更像一位妈妈或姐姐,许多年前带过的学生,都考入了大学还与她经常联系,汇报学习和生活情况。 (下转C4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崔涛王迎冰记者景东旭)三原县教育局从近日起,对全县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冬季安全大检查活动。本次检查针对学校冬季安全工作的实际,从管理制度、责任落实、安全预案、校舍设施...
三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三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