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以文化为魂 以文化引领淳化“文化民生”描绘乡村壮美蓝图

咸阳日报 2012-10-11 10:26 大字

本报讯(李勇鸿 蒲大伟)每年有3800多场次的农村免费电影放映;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浇灌出累累硕果的,是淳化县委和县政府对该县大文化建设和“以文化为魂、以文化引领”工作方针的不懈努力。

公共文化服务网覆盖乡村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惠及20万淳化人民的“文化民生”。近年来,淳化县积极实施农村“一站一室一屋一广场”工程,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通过开办文艺培训班、文艺大讲堂,初步建立起县、乡、村三级人才队伍网络,建成乡镇文化站11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10所,建成农家书屋85家,农村文化体育健身广场30个。

在文化惠民政策的引领和推动下,该县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创新实践成绩喜人。据了解,2011年该县建成农家书屋40家,配送图书7.5万册;先后建成秦河、铁王、胡家庙、石桥乡镇文化站;为胡家庙、车坞等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配送了设备;2012年3月又向该县178个重点行政村,分别发放投影仪器4套。为20个行政村配发了锣鼓乐器;并建成县级应急广播站1个,镇级广播站12个,村级广播室170个;投资40万元,在农闲时开展自娱自乐的文艺活动,活动形式主要以传统的大秧歌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业余戏曲、鼓乐、歌舞等。

农民担纲基层文化的主角

舞台上活力四射的街舞表演者是种菜养猪的“庄稼汉”,抑扬顿挫地唱着“绿色淳化我的家……”的是田间地头的“村姑”,一把二胡拉得如痴如醉的是一位激情焕发的农家老伯……这是淳化农民文化的喜人收获。

随着文化民生的稳步推进,富裕起来的淳化农民群众追求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他们不满足于旁观和被动接受,更喜欢“能够亲身参与活动”和“自编自演节目”。该县先后成立了淳化县中老年活动中心、淳化县广场红歌合唱团等13个民间文艺团体,组建了43个自乐班、75个农村秧歌队和锣鼓队,队员上千人。同时,充分发挥县甘泉太极拳协会、健身气功辅导站、广场红歌合唱团等民间文化团体作用,以梨园广场为阵地组织开展早、晚群众性的文体活动300余场次,组织中老年朋友举办秧歌、太极剑、健身操、交谊舞培训班25期,参与5000多人。这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群众的精神追求。

文化滋养新农村的“精气神”

如今,淳化各地开展的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农民群众。创“十星级文明户”、农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农家书屋”工程等,不但激发了农民群众求知求乐、崇善爱美、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更使农村原本平常单调的生活有了“亮色”,增添了诗意和浪漫,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淳化县城关镇柳沟村的妇女手工艺品制作协会是由镇上的群众自发组织,如今会员已经发展到120多人,不但注册了“淳艺”商标,产品更是发展到室内装饰刺绣、壁画刺绣、十字刺绣、使用刺绣等四大系列,产品远销到天津、内蒙古、福建、广州等地;淳化秦汉民俗工艺制品专业合作社经营的石刻、泥塑、瓦当、拓片、文物复制等五大类,半年销售额54万元。同时,该县韩红星的书画培训、郭小林的毛体书法、任明的唢呐艺术等文化产业个体正在发展壮大,带动了更多人投身文化产业。(B)⑥

新闻推荐

授技术 送服务 讲政策淳化提高农民劳动技能

本报讯(张伟涛)淳化县为了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采取办班培训、技术服务等手段,有效增强了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就业创业本领。据了解,为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该县依托县农广校,根据培训对象不同,采取“菜单”式培...

淳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淳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