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西部教育的困惑与思考 马利民

咸阳日报 2011-10-26 21:18 大字

西部农村教育,在经历上世纪“双基”攻坚后,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与提高。然而,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的观念转变,西部农村教育正面临师生双向流失、学校规模变小、经费变少的生存危机,进而导致了学校管理粗放、办学效益下降,使得西部农村教育由其“辉煌”转入了“衰败”。

【困惑一】

教师流失严重,使得教师队伍素质下降

西部农村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原因,村落相对零散,学校分布多在山区,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优秀教师在城镇学校的优厚福利待遇及便利条件的诱惑下,于是纷纷逃离进城,即使工作成绩平平的教师,也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地流向城镇学校。而在西部农村坚守下来的大部分是长期生活在农村、上世纪60、70年代参加工作的民办教师。这样一来使西部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了。

【困惑二】

学生流失严重,使得学校规模变小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常住人口总数急剧下降,加之人们对子女教育观念的转变。许多农村籍学生纷纷随父母进城读书,使得西部农村学生人数急剧下降。上个世纪,在西部农村一个乡镇有4000名学生,一所学校有500名学生是很常见的,而到了现在一个乡镇有1000名学生已是大乡镇,有20——50名学生的学校比比皆是。学校的学生数在急剧地下降,学校的规模在变小。

【困惑三】

学校规模变小,使得经费变少

2006年以来,国家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实施了新经费保障机制。学校经费是按照学生人数下发的。西部农村地区的学校由于学生总数逐年下降,使得学校的经费总数也逐年减少。而学校的固定支出不但没减少,而且随着物价上涨而增加,学校的经费日益紧张。

【困惑四】

留守儿童增多,学生厌学严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农村许多青壮年外出打工。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务工人员已将子女转入了所在的城镇学校就读。而留在农村学校的学生,基本上经济条件一般,多数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爷爷奶奶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基本上无法指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农村农活较忙,也没有时间去督促孩子的学习,爷爷奶奶只起到提供衣食负责安全的作用,孩子的学习只能靠学校老师去督促,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乏温情,与爷爷奶奶沟通有限,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目标不明确。

【困惑五】

学校管理粗放,办学效益下降

在西部农村学校,由于生源的流失、学校规模变小、优秀教师流失,使得学校管理者感到前途渺茫,对教师要求有所降低,教师带的课头较多,使得学校管理水平有所下降。加之西部农村许多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学校分散,给主管部门监管造成了许多困难,这使得西部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趋于粗放,办学效益下降。

面对西部农村教育出现了许多困惑,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尽快扭转局面,使其走出低谷与困惑。

一、进一步加快西部农村学校布点调整。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快把那些办学规模过小、办学效益差的学校撤并到规模大的学校来,实现集中办学,优化教育资源。

二、加快西部地区县镇学校的发展,扩大县镇学校的规模,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读,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强烈愿望,适应城市化加快的步伐。

三、坚持办寄宿制学校。学校的布点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及上学路途情况,尽可能使每一所乡镇都能有一所寄宿制学校,解决孩子上学远的问题。把那些年龄偏大不适应教学工作的老师分流出来,做学生的生活老师,优化教师队伍。

四、提高标准改善学校经费情况。西部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部门支持,使学校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以使学校适应物价上涨实际,缓解学校经费紧张的局面。

五、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引导。继续完善代理妈妈制度,使留守儿童得到母爱。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理想教育励志教育。

六、加强学校管理,提高课堂效益。西部地区农村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改革课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张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压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彬县教育局)(E)①

新闻推荐

猜猜她是谁

彬县城关中学七(11)班冯嘉馨有这样一个女孩,她有一点点天真、有一点点任性、还有一点点嚣张。她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一不通,可就是样样不精。她喜欢音乐,所以买了一架小提琴,结果刚学两天就嚷嚷太辛苦...

彬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彬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