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色丰碑映照鼓乐之乡

西安日报 2016-10-18 00:00 大字

在集贤产业园的一家入驻企业,工人们正在包装流水线上忙碌。

在集贤镇经营农资10多年的李焕娥,为顾客介绍产品的特点。

提起周至县,就不得不说集贤鼓乐,它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古代东方交响乐”,是国家级和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贤镇也因此被称为“中国鼓乐之乡”。10月8日,记者在集贤镇殿镇村采访时,不少群众正在这里的戏台上紧张忙碌着,精心筹备第二天重阳节的鼓乐表演。

殿镇村有着浓厚的红色氛围。当年,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分别在此宿营。就在戏台的对面,如今竖立着一块红军惩处土豪劣绅遗址纪念碑。据当地群众介绍,每年有不少徒步游、骑行游、自驾游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追寻红军的光辉足迹……

如今,游客踏上周至红色旅游线路,不仅能够回首长征,汲取精神力量,同时也能见证众多红色村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这里有引领工业经济的集贤产业园区,有“世界面积最大植物园”之称秦岭国家植物园,还有集人文与休闲于一体的道文化展示区……在这里,人们不仅能够欣赏到美轮美奂的集贤鼓乐表演,更能感受到这些红色村落在发展中,把科技、生态和人文进行完美的融合。

就地就业

县域经济腾飞激活古镇潜力

“我的娘家在楼观镇,和这儿离得非常近,我在这里打工已经3年了,每年能给家里增收两万多块钱,最重要的是工作地点离家近,可以方便地照顾家里。”在集贤产业园,45岁的雒小凤正在一家企业的生产线上忙碌着,她负责为环保农药进行成品包装。“老公在阎良工作,孩子在西安市区上大学,我们在集贤的家里还有1亩多的猕猴桃,我在这里工作,打理地里的事也方便。”

雒小凤所在的企业是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这是集贤产业园第一批入驻的企业。“2007年我们开始建设时,这里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对面就是农田。”在企业大门前,公司负责人韩明指着门口的双向四车道、中间设有景观绿化带的道路说,当时这里只有一条三四米宽的石子路,设备、原料、成品出入比较困难,再加上企业发展自筹资金有限,运转过程中非常艰辛。“集贤不愧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当地政府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他们深入调查研究,在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通过几年的发展,公司运转突飞猛进,如今已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就地就业,这是集贤工业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稳定的劳动力供给、成本优势突出的研发生产环境,有助于进一步激活高新技术、现代物流等方面的发展潜力。

从一开始打零工、干杂活,到如今成为生产装配车间的负责人,现年51岁的金平社用了不到4年的时间。“这片花园是我最开始来这里时打理的,当时就是打零工,后来公司招人,因为我之前在打理花园和干杂活时干得好,所以就成功应聘了。”金平社是集贤镇人,现在是西安飞鹰门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业务骨干,这是一家颇具影响力的钢质门生产企业,也是集贤产业园的重要代表。

据金平社介绍,以前外出打工,他曾遇到过不少麻烦。“当时,我多数时间做的是钢构方面的活儿,省内外很多地方都去过,三天两头没活儿干,收入很不稳定,有时甚至拿不到工钱,而且人在外面打拼,消费也比较高。”

“在家门口打工好得多啊!”谈到当下,金平社难抑心中的喜悦,他说,全家4口人,儿子在外工作、女儿已出嫁,现在他每月20日都能顺利领到工资,每年能挣4万多元。作为装配车间的负责人,他带领七八名工人为半成品铁门装合页、门锁,并进行精度测量和调整。“这些工作技术门槛不算高,越干越熟练,时间长了,村里的七八个小伙儿都被我介绍过来,刚好赶上企业扩大生产、转型升级的时段,就地就业是多赢的大好事!”

商贸繁荣

一条老街折射集贤镇10年巨变

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孩子……这是不少乡村近年来的现实写照。与这种情况不同,由于杂果林带、工业经济等渐趋繁荣,“就地就业”的发展特点让集贤镇人气兴旺,繁荣的商贸业是最为直观的体现。

108省道是集贤镇重要的交通依托,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如今,当地群众把这里称为“商业街”——这条道路在集贤镇南北两侧1.5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约200户商贸经营者,涵盖了购物、餐饮、娱乐、通信、物流、汽车修理等诸多领域,这里每天人气旺盛,已成为集贤镇和周边区域群众消费的重要板块。

“十几年前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虽然也有经营户,但一共只有十来家,而且人流量比较少,生意算是勉强维持。”在这里从事通信业经营的司友谊2002年就在这里做生意,当时她经营一家打字复印店。“那时候,我是集贤镇第一家从事这方面业务的,很长时间都算是唯一一家,但即便如此,每个月也只能挣1000块钱左右,主要原因还是经济不活跃。”

据司友谊回忆,这条“商业街”真正开始活跃是在2005年前后。“当时我已经转向经营手机业务了,那时候很多人通过手机联系农产品销售,业务越来越繁忙,到了2010年,手机在这里已经普及了,我的门店收入快速提升。”她说,近几年智能手机在集贤快速普及,现如今她店里销售的每个品牌月销量都已上百台,店面每年综合利润在20万元左右。“我经常见到一些年轻人来选购智能手机,都是附近村里的,说明在当地就业的年轻人不在少数。”

“我店里现在一共有十几名员工,绝大多数都是当地人。”司友谊告诉记者,集贤镇这几年大力发展杂果产业,很多农户都是在家中通过互联网开拓销售渠道,“宽带上网业务火得很”。

不仅是司友谊,集贤镇“商业街”的许多经营者都能切身体会到改变。“2003年刚来时,开的农资店只有两间房,一共60平方米,每月大概收入1000元,收入也就比打工强一点儿。”48岁的李焕娥和同岁的丈夫经营着一家农资中心,主要销售化肥、种子、农药等。“店的规模扩大了好几次,现在你看到的这栋两层的房子,面积有300平方米左右。”李焕娥告诉记者,近几年,集贤镇小麦、玉米的种植量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果树种植的增加,店里的经营方向也随之改变,加大了果树方面的服务。

“我们自己也承包了30多亩地,开展家庭农场果树种植,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下一步打算搞网络电商销售。”李焕娥说,现在她和丈夫打理的门店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这十来年生活改变很大,他们全家不仅见证着门口这条“商业街”发生的巨变,同时也是这种巨变的受益者。

在李焕娥的店内,记者见到墙上挂着一块“周至县职业农民信息集贤采集点”的牌子。“这是县里提升农民专业技能水平的一项工作,我们门店负责信息采集,老公常去县里忙这方面的事,上个月,镇里有50多人参加了培训。”李焕娥说,未来的职业农民,不仅要有知识技能,还要有经营头脑和市场观念,从现在培训的情况来看,集贤镇参与者热情很高,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

传承坚韧

先进发展理念破解沿山地域限制

集贤镇地处秦岭北麓,从地理区位的层面来看,这里的优势并不明显,特别是在部分山地区域。然而,凭借着坚韧的毅力和拼搏的勇气,这片“红色沃土”不仅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凸显了创新、生态等先进发展理念。如今的集贤镇,不仅是周至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同时也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样板。

“明年,一座国家级植物园即将在这里建成亮相,它将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植物园。”从107省道向南驱车数公里,经过蜿蜒的盘山道路,记者来到秦岭北麓的一处高地,沿途修建的水泥道路、休闲小亭、植物长廊等,预示着这里即将成为游览热点。集贤镇政府党政办公室主任司小峰指着山上说,游人来到这里,并不是看花花草草那么简单,而是能够直观了解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熟悉濒危植物保护工作。

“总面积639平方公里、落差2000多米,秦岭国家植物园突出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司小峰说,这样的大手笔,是陕西向全世界展示生态名片的亮丽舞台,这里的植物既有就地保护的,也有引种驯化展示的,同时,这里还负责可持续利用、有效保护与开发等重要研究工作,成为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发挥优势、突破桎梏,集贤镇的发展充分体现着红军百折不挠和坚韧毅力的传承。仍以集贤产业园为例,受区位、基础设施配套等制约,这里在发展之初较为艰难。

“我们没有失去信心,下大力气招商引资,同时全面提升园区水、电、道路等配套。”集贤产业园企业管理科科长张帅告诉记者,虽然面对着许多难题,但他们丝毫没有降低要求,没有引进有污染、高耗能等产业,通过全面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在产业定位方面严格遵循生态、环保的先进理念,发展高新技术、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如今,这里已有近90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近100亿元,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等已成为靓丽名片。

产业园的创新理念也影响到了每一家入驻企业。创新经营思路,一个个发展亮点随之展现。为突出体现“集约用地”,园区入驻企业探索发展“以商招商”模式,譬如,一家印刷企业利用自身空余场地招商引资,为另一家智能化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发展支撑,一方面促进了中小企业发展,同时也降低了企业自身成本。

“2014年,公司推出了新的护理液生产线,人员缺口达到了100名,当时正值七八月份,招工非常困难。”在集贤产业园,陕西仁康药业有限公司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先进代表,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公司全员坚定信念,通过走村入户等各种招聘方式,不到两个月时间基本完成了招聘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当年红军长征相比,现在虽然艰苦的环境改变了,但我们奋斗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永远不能丢。”

新闻推荐

红色古镇:桑葚猕猴桃声名远播

乔来彦和妻子彭彩兰精心打理着桑葚园。80多年前,就在马召镇辛口峪附近,红军历尽艰险、奋勇前行,留下了不朽的丰碑。辛口峪,既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翻越秦岭、进入陕南的行军过境点,又是解放战...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