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未足月被抱养到河北 20多年后来西安找家人 我的亲生父母 你们在哪

三秦都市报 2017-06-08 04:12 大字
????陈宝燕带着老公和孩子来西安寻亲????本报记者李宗华摄

陈宝燕生在西安,未足月时被抱养到河北。虽然在养育自己长大的家里也生活得不错,但陈宝燕的心里始终有个结,她还是想找到把她带到人世间的亲人。

前两天,她坐火车从河北来到古城西安寻亲,但苦于线索有限一无所获。昨天,一筹莫展的她联系上本报记者,希望媒体帮助她完成找回亲生父母的心愿。

“我相信亲生父母也牵挂着我”

“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被抱养的,当时村里的大人们都喜欢开玩笑说,宝燕你是被抱来的,咋还不去寻你爸你妈?”每每听到这话,陈宝燕心里都很难受。

亲爸亲妈是什么样子她不知道,她只晓得养活她长大的爷爷奶奶、养父一直待她像亲生孩子一样好。“直到去年初,我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

陈宝燕说,“我已经长大结婚生子了,父母也一天天老去,我真的很害怕有一天再也见不到他们了。血浓于水,我相信他们也一直在牵挂着我,我现在就想找到他们,多个家,多份爱。”6月4日,陈宝燕和丈夫带着孩子,从长大的地方——河北省冀州市坐火车到了西安,希望找回在西安的亲生父母。可惜寻了3天,一无所获。

陈宝燕生于1991年12月,今年26岁。关于她的身世,她大部分都是从奶奶和大娘那里听来的。

“奶奶说我的家在西安,父母是那个年代的双职工,我上面有两个姐姐,可能家里想要个儿子,我出生后就把我送养了。”陈宝燕说,至于为什么会把自己从西安送养到遥远的河北,是因为中间有个她喊“伯”的介绍人。

这个介绍人名叫陈某发,老家就在陈宝燕被送养的村里,在西安工作,可能凑巧得知了陈宝燕父母有这个想法,便牵线搭桥将宝燕送到了河北陈家抚养。

“我的养父一生没有娶妻生子,家里人也刚好想给他抱个孩子,这样一来,我就成了他的女儿。”陈宝燕说,她寻亲的想法也得到了养父和丈夫的支持。

苦于没线索 寻亲无果

这是陈宝燕这么多年来第一次来西安。

一下火车她就蒙了。西安这么大,父母姓啥名谁,家住哪儿,在哪里上班,她统统不清楚,唯一的线索,是村里人给的介绍人陈伯在西安的地址和电话。

写着这俩信息的小纸条被陈宝燕攥得皱成一团,夫妻俩一路找上门去,可惜陈伯告诉她:“我也不认识你的父母,当年我是通过医院的一个老中医将你抱给陈家的,现在早都无迹可寻了。”

对于这个说法,陈宝燕虽心有疑窦,但线索就这么中断了。

“当年是我爷爷和大娘来西安从家里抱的我。但那个家到底在哪,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也不知道。只是听说我的亲生父母好像在西郊土门一带生活过。现在我们什么信息也没有,找人无异于大海捞针,只能求助于媒体。”陈宝燕说,这两天刚一岁多的孩子因水土不服,手腕、脚腕都起了小疹子。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先回家,等到有什么线索后再来西安寻亲。“这年寻不到,我就年年来,总要见他们一面。”

临走前,陈宝燕给记者看了一张她百天时的照片,她告诉记者,据奶奶说,这张照片她的亲生父母家里可能也有。“据说我亲生父母将我送走后又太思念,陈伯说太远了就让家里给我拍了这张照片寄了过去。”

陈宝燕说,她如今就将希望寄托在这张照片上,希望父母还留有这张照片,能通过媒体的报道,知道离开他们20多年的亲生女儿现在在找他们。

为帮助失散亲人的读者们架起沟通的桥梁,本报全媒体平台开设了公益寻亲栏目《寻你千千里》,以全新视角和全方位服务,帮您实现团圆梦、团聚梦。

如果您曾经历亲人分别之痛、挚友失散之苦,请拨打本报热线965369,或@三秦都市报、三秦网。

首席记者张晴悦

寻你千千里

新闻推荐

老师点评 今年作文关注传统文化

考试结束不久,西安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郭柯女士、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语文教师张劲先生,分别向记者谈了他们对今年高考作文的感受。有多年指导学生高考作文经验的郭柯老师说,今年的高考作文,继承了去年...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