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精神的守望者
少樊
丁酉早春的一个周日,陕西省艺术研究院成立65周年暨所改院揭牌仪式在省美博举行。作为揭牌仪式上的重要活动之一,张平的油画展也同时开展。当我驻足在张平的26幅油画前仰望、寻觅、沉思时,他却因长期透支体力患病,正躺在医院的病榻上和死神做着最后的抗争。3月27日凌晨,张平在看完亲友给他拍的展览视频后,怀着对生命的眷恋和艺术的无悔以及对家人的愧疚辞别了这个曾经让他着迷的世界。
在西安,张平的知名度不是很高。活动应酬也难见他的身影,在书画界也几近被人忽略,各种自我炒作也成了他的盲区,名利也都藏着躲着离他远之又远。可他就是这样一个怪人,独自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拥抱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蜗居在南郊一隅,独享其乐,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用五彩斑斓的丰富笔墨绘就着穿越时空的世界,以独特的生命感悟叙写着人生华丽的篇章。
和张平说话,是一件很快乐的事。许多高深的道理被他用地道的长安方言一描绘,那里就会生动地飞起来。不少学生甚或求画者,对他总是充满了尊重和崇敬,而他总能找到最合适的时机化解尴尬的气氛,以独有的幽默让彼此感到无比舒坦。他说自己就是个“画娃娃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如果称他为大师,那可就真是“糟蹋他呢”。别人说这话时往往是假装谦虚,但张平却是一脸的真诚,面对各种诱惑,总是能让自己的心平静地圪蹴下来。
张平的艺术熏陶是在西安美术学院完成的,而中央工艺美院四年扎实的学习和训练,30多年锲而不舍的创作实践,儒释道经典的孤苦研读,西方哲学思想的思考借鉴,中外油画大家的绘画技法揣摩,使他对世界、国家、人生以及艺术有了诸多的领悟,上千幅画作也就具备了大家的风范和气象。全球化、城市化、经济一体化的带有哲学命题的创作,使他已从一般的油画家跃升为宇宙、人类思考的智者。秦兵马俑牵手自由女神,水泥森林的城市,美中首脑的拳台搏击……作品中国际化视野的中国文化观照和奇妙诠释为人们又打开了一扇洞悉世界的窗口。
他的创作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之中,试图用家国情怀表现社会的无奈和无助。童年生活的追忆,土地乡愁的情怀,臃肿的城市,撕裂的爱情,万象纷呈的现代情感,失望无助的城市化生存,那份希望,那份寄托,那份同情,那份感动,那份声援,全都通过他的画笔、画作展现出来,成为超现实的一份社会档案。读他的作品,调子永远是阳光的,虽然也有些许的暗灰,但表现和暗示的依然是光明和美好。因为中华文化的仁爱之心、悲悯之心、感恩之心已融入他的躯体,精神的薪火在不断为其燃烧续接着新的创作能量。
我最喜欢张平那些对人性颠覆性的思考作品。剩下的骷髅,舞动的肢干,提行的心灯……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变形,极度的夸张,深邃的思考,会让你感到惊悸、震撼甚或叫绝,想到诸如“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为什么要活着”的生命拷问!他用画作不断宣泄着独立思想,以冷峻的油画语言讲述着一个个普世真理。他总是很平淡、很平静、很平和,但其作品中扑面而来的拯救和伟大总是让人久难释怀。
观张平的画,总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在强烈地刺激着我,那是空谷的绝响,凡尘的仙子,久旱的甘霖,喧嚣的沉静,迷惘的清醒,世故的童真……其中可能也有一些孤独和无奈,但那种昂扬向上的不屈姿态,那种放逐的自由精神,那种灵魂的自我救赎,让人不由得产生敬畏。
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走向市场时,大师的时代也就离我们渐行渐远,以观照心灵和人类命运为艺术创作的艺术家更变得稀罕。张平作为这个时代的异类,撇开了一切名缰利锁,踽踽独行在自己的世界里,用冷峻而炽热的画作张扬着对天、地、人的领悟。他潜隐在城市的角落里,挣脱各种欲望的羁绊,沉醉在一往无前的探索中。
由于长期在狭小、封闭的空间从事油画创作,油画颜料、乳胶漆、大白粉、松节油中的有害物质在偷偷地侵蚀着他的肌体,这位视艺术为生命的画家终被病魔击倒,病倒在他追求艺术的征程上,即使在求医问药的间隙,他手中的画笔也始终没有停下来……熟悉他的人称张平是“艺术的殉道者,古城的油漆工”。短暂而有限的一生里,他创作出1300余件题材丰富,主题鲜明,极富时代感与穿透力的作品,可现实却忘却了这位孜孜以求的才华出众的勇者。著名画家张立柱说:“张平是用思想作画,用生命作画!这样献身艺术的人,他在当代艺术领域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曾经告诉我,不明白梵高一生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出上万幅作品,并说要下势好好画些东西,在60岁的时候能够在中国美术馆办一次展览。他说越是画得久了,越能领略到莫奈、达利等大师画作的高妙,愈感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记得年前在病房看他的时候,他还和我约定了开春看山的事,如今的他却已驾鹤西游,和我们阴阳两隔。
斯人已去。张平的离世对他也许是一种解脱,或许天堂正在寻找这位卓越的画家,欲把穹顶装扮得更加美丽,以便迎接更多的天使。他的一生虽然没有收获到金钱、名望和地位,但我相信,时间会在中国乃至世界送给他迟到的鲜花和掌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郑昊实习生谭昕李彤文/图野菜成了香饽饽“每个季节有不同野菜,我们只割地面.绝不斩草除根,这样野菜不绝,这钱袋子也就不空。”53岁的李阿姨是灞桥区洪庆街道办毛西村旁的一位农民,每年春季常...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