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陵倒卷悲秋声 人间白鹿意迟迟 ——咸阳日报悼念陈忠实先生逝世专刊
悼陈公忠实老师
阎晋
河山之阳访太史,忽闻原下殒恩师。春风倒卷起秋意,白鹿徘徊痛泪时。风追司马铸青史,文蕴古今数忠实。德配天地雄宇内,素装送君赴瑶池。 (B)(10)
痛悼陈忠实
李子
霹雳传声击顶来,山河肃穆尽悲哀。仙班喜纳名星宿,文苑伤亡李杜才。白鹿无言犹涕泪,桑田有意自徘徊。斯人驾鹤遨游去,后辈谁扬大纛开? (B)(10)
向忠实先生求书
魏孝元
陈忠实先生在当今文坛上的建树与成就,声望与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而一向爱收藏名家签名赠书的我,早已想到了他。多少年来,几欲动笔写信求书,反复思忖,最终作罢:其一,先生名气太大,难以与我这无名之辈同日而语,更遑论沟通或作简短交流。其二,大凡公众人物,都有多种光环和头衔,那些随之而来的兼职、剪彩、题赠等,常应接不暇,分身乏术,我怎好再给先生忙上加忙呢。
然而,不达目的,寝食难安。最终,再三鼓起勇气,我给陈老师写了求书的信。
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杳无音信,我已经有些失望了。到了第三天,我的手机突然响了,一接电话,一个似乎上了年龄的老人大口喘着气,用沙哑而浑厚的声音问道:“请问,你是哪位?”没待我回答,那边又说:“我是陈—忠—实。”发音很重,显得并不轻松。我一听,吓了一跳,赶紧回答:“哎呀,陈老师,打扰您了,我是长武县一位普通读者,您的铁杆粉丝。您现在好吗?”他用低沉而微弱的口吻说:“我不好,现在得了大病,在西安大医院里住院着呢。”我一听,立即说道:“您安心治疗吧,待出院后给我寄一本签了名的散文自选集好吗?”“你把详细通信地址及姓名一同发过来吧,我明天让办公室人到我家里去拿。”先生的慷慨明朗使我大喜过望。
到了另一个第三天,一位姓杨的司机师傅打电话说:“陈老师已把两本书的名字签好了!”我激动得难以言表,先生带病满足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读者的请求,其仁爱精神与平民情结怎能不令人钦佩呢?其敦厚、坚毅而随和的长者风范,如他脸上那黄土沟壑般的皱纹一样,深深地印在我心上。(B)(10)
月光下的陈忠实
作家陈忠实正在阅读本报副刊。 本报记者 高彦民 摄于1997年(资料照片)
杨焕亭
时间是2002年初秋,时任咸阳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的王芳闻女士告诉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来咸阳采风,邀我同去谒见。
我知道,先生当年以一部《白鹿原》摘取茅盾文学奖桂冠,不仅为素称文学大省的陕西争了光,添了彩,而且也在我们这些后来者面前竖起了一座高山。如果能当面聆听先生关于文学的精辟见解,自然是十分幸运的事情。一整个下午,我的时光都消磨在关于陈先生性格和作品的遐思中了,根本看不进去任何文字。
夜幕渐渐拉开,古城华灯初放,在融融的月色下,王芳闻、王即之、杨波海和我与和陈先生朝夕相处数月的赵润民先生分乘两辆车,按照事先的约定沿西兰路向永寿县槐山深处驶去。然而车过礼泉时,先生提出要在他平日下榻的贞观宾馆停留片刻。原来他接到电话,说是有几位河南来的文友希望见见他,他说不能冷落了远道而来的读者。见面之后,才知道这几位是现在《三峡日报》供职的朋友,乘坐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又从西安风尘仆仆而来,就是希望能让先生在他们购买的《白鹿原》一书的扉页上签名,由此可见这部以深邃的历史意蕴、澎湃的创作激情而成就的巨著美学辐射力是多么遥远。
经过一天奔波的陈先生,面对一群热心的读者,欣然提笔,在一本本书上留下自己情感的印记。当他聚精会神地挥笔疾书时,我借着灯光远远望去,发现他写满沧桑的面容,简直就是一部镌刻着刀痕的汉简,是秦川牛在关中平原上耕耘的诗行,是生命之旅织成的五色线谱,是一部将思想和灵魂凝结在一瞬间的哲学。
车到槐树林山庄,已是月上中天了,站在山庄门前的广场上,临风远眺,白日郁郁葱葱的槐林,起伏逶迤的山峦,此刻被柔柔的月光染成水墨画般的剪影,浓浓淡淡,朦朦胧胧,与山庄周围用古典的、现代的灯光包装起来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反差。忠实先生穿一件短袖夏装,夜风撩拨着他的衣领,在夜色中翻卷抖动,连我们也感到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微寒,于是就担心先生年过六旬,难敌这秋意的侵袭,忙请工作人员找来一件夹克衫,却被他婉言谢绝。
登高望月,忠实先生文学家的胸襟中酿造出如甘如醇的诗意,然而从舌尖上滚过的却是一句颇具意象色彩的话语:“你们看,这月亮是否离我们近了。”先生不无遗憾地说:“这样的夜晚,最好是有一瓶酒,邀三五知己,对月畅饮,做通宵谈,才是人生不尽的快意。”也许先生的话启动了我们的文学思维,芳闻女士吟出“山月不晓人间事”的诗句。而一向给我留下温文尔雅印象的即之先生此刻却荡荡然仰头向月,朗朗然诵读起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来,忠实先生在一旁听了,似乎是自语,又似乎与大家共同咀嚼诗味地说:“苏学士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江东去,一泻千里,让人读了荡魂摄魄。”
我们的话题就围着诗词说开去,从婉约派到豪放派;从苏轼到毛泽东,先生总是妙语连珠,或轻松、或幽默、或深刻、或俊逸,有时候浮想联翩,有时候一语中的,显示了他丰富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学养。当即之说到苏词的末尾“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有些消沉时,先生以历史的视角实现了与古人诗意上的沟通:“诗言志,那是因为苏轼当时处在逆境之中。另外,苏轼毕竟是一位文化人,他不可能有像毛泽东那样政治家的视野。”说罢,竟背手向月,随口吟出曹孟德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他完全用的是浓重的秦音,令人想起秦腔板胡的高昂和羊肉泡馍的醇正。
月光西移,夜色渐深,我们怕旅途劳顿,先生体力不支,劝他早点休息。然而,也许他不忍拂逆我们与他相聚的热情,也许他不愿意辜负了这良宵秋月,月影下的陈忠实毫无倦意。缕缕清辉洒在他的肩头,勾起他思念亡友的情怀。他情不自禁地向我们谈起了路遥、邹志安的早逝,他的目光凝视着远方的山影,深情而又凝重地说:“路遥的《人生》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他的智慧是少有的,毅力是惊人的。”他尤其谈到了邹志安早期的获奖作品《支书下台唱大戏》,他以为这两位作家的英年早去,是陕西文学的重大损失。于是,我的脑际油然摇过陈先生那篇悼念邹志安的文章。那是对文学和生命的礼赞,是对于文化人生存环境的人文温暖,是对于文学殉道者灵魂的呼唤。我们不仅从中读出了一个用全部人生拥抱文学的邹志安,也读出了一个生存环境窘迫的邹志安。我记得,当时流泪了,为一个文学之星的陨落而流泪,为文学而流泪。
我读过陈忠实先生的许多文章,然而,我以为,忠实先生悼念邹志安的文章,不仅是生者对逝者的凭吊,更是先生文品和人格自然无痕的外化。于是,我发现奥地利文学评论家马利坦把文品和人格割裂开来是多么违背文学的本质、人性的本体和逻辑的本然。的确,忠实先生脉管中流淌的是东方的文化血液,生命中浸淫着农耕文明的滋养。
他的鸿篇巨制《白鹿原》是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的艺术诠释和带有清理意味的反思。
这个秋夜,如此宁静,如此澄澈,是因为忠实先生文化法流的濯洗么?是因一尊智慧的头颅思想的烛照么?
月光下的陈忠实,“蓝田人”和“半坡人”的剪影。(B)(10)
请给我一个清醒的大脑
王海
那年,我有幸参加陈忠实老师60寿辰纪念活动,在文友的祝福中他说道:请上帝给我一个清醒的大脑。我觉得那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他以《白鹿原》问鼎中国文坛,给世人留下不朽之作,上帝不仅会给他一个清醒的脑袋,一定会长寿。没想到73岁的他,再有2个月就过了年轮的门坎,他却走了。他的离去使中国文坛痛失文学巨匠,陕西少了一个好老汉。
4月29日早晨8时许,当我第一次看到陈忠实老师逝世的微信,简直不敢相信,我给几个文友打电话,请他们不要转发这样的信息,但这信息越来越多,我心里恐惧起来,打电话给省作协办公室有关领导,他说不可能呀,昨天作协领导才看了他,我坚信这条信息是虚假的,给一位好友讲了省作协的电话内容,他说:王主席,是真的……你不信让省作协的同志跟你通电话。一切都是真的,整个上午,我的心情沉重。下午有一诗歌会,安排我讲话,我让主持人加入悼念陈忠实老师的内容,最后的总结讲话,我脑袋一片空白,整个脑海都是陈先生的影子,无数次闪出陈先生的那句话:请给我一个清醒的大脑,请给我一个清醒的大脑……但我的大脑思维无法集中,怎么也清醒不了,无奈,我向诗会组办负责人请假离去。
在我文学的道路上,陈忠实老师给我极大的扶助和支持,我准备把我们之间的友谊记录下来,还没有动笔,他却走了……
去年10月,听说陈忠实老师病了,我打电话问他,他说没事,停几天咱在石油学院见。去年11月22日,他出席在西安工业大学举办的“陈忠实当代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暨陈忠实文学创作研讨会”。中午我给他打电话表示祝贺,他说只参加了个开幕式,没多停。今年3月初,我想带咸阳几个作家去看他,他说,过几天我到石油学院给你打电话,咱们坐。谁知他3月底住院再没出来,短短一个多月,他竟走了……
他在患病期间,大脑一直是清醒的,一时两会儿的失忆现象,是上帝嫌他太累让他休息,他临终前写下的“生命活跃”让很多人费解,其实,那是上帝安慰他的亲友,他文学的生命在人间天堂一样活跃,他的思想、作品不朽。(B)(10)
您的光亮世界记得
2008年2月19日,陈忠实参加咸阳市文艺界座谈会时,为咸阳市书画家的作品题款。本报记者 李军朝 摄(资料照片)
暮千雪
4月29日的早晨,注定是个悲伤的早晨,平日8点才出门上班,这个早晨7:40便到了单位。心情莫名低落,不想上楼,就在街边香樟树下木条椅上坐下来,看眼前人来人往,马嘶车鸣。静坐一会儿,拿出手机准备看时间时,却跳出来一条信息:今晨7:40左右,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因病在西京医院去世。握着手机我慌乱地四下张望,想要抓住谁问问,这是不是真的?是不是真的?
当然没有人可抓,惶惶中打电话过去,对方挂断发来短信,说陈老师的确二十分钟前去世,周围气氛不适合接电话。在悲伤中立马将此消息发在了微信圈,显示是8:10。刚发出去,跟帖纷来,震惊的,悲伤的,更多的是质疑,包括白描老师都在问“是真的!?”在诸多的“不会吧?!”“真的?”的询问中,我多希望这是个误传,我怎能舍得陈老师离开我们?与我同此心的人很多很多,西南大学的博导蒋登科教授第一个打来电话说:“我在北京开会,正要进会场,看到你这个消息,居然有想哭的冲动,我跟陈老师在一次会议上相处过一天,他的确是个令人想敬重想爱护的师长,想起他就像想起自己的亲人。
谁说不是呢?陈老师是多少人不曾谋面的亲人啊!他就曾当过我一上午的“二舅”:1998年在西安举办的全国第九届书市,有一个上午安排的是陈老师签名售书,刚出校门的我负责给陈老师翻书,协助签名。他没有一点架子,本来是不爱笑的人,面对读者时却总是笑眯眯的,间隙慈祥地问我叫啥、几岁了、家在哪等等,活动结束后,他起身连说几句“谢谢小姑娘”后转身往外走。过了片刻,我一回头,发现自己的椅背上搭着陈老师的外套,就连忙抓起来跑着追上去送。陈老师接过衣服照样笑呵呵地说:谢谢小姑娘啦。没想到这一幕被人看到了,我刚走出会场,就有几个人围过来争着问我“你跟陈忠实什么关系?”“你为什么跟陈忠实那么熟。”不知为什么,我当时很反感那样的质问,况且不知这些人是什么身份,就一扬头说:哼,他是我二舅!几个人都愣了,我趁机跑开。
后来想起这件事我就想笑,每次看到陈老师的作品、消息时就特别亲切,因为他是我“二舅”呀。而他的作品带给人的就是朴实、真情、淳厚。文如其人,他的文字携带着人性的温暖,也携带着他的气息,走入我们每个读者的心里。虽然很多人无法如我一样幸运地见到陈老师,但是他早已成为众多读者信赖的师长,成为寄托美好情怀的亲人。因为同时喜欢他的作品,很多不曾谋面的陌生人成了朋友,这或许就是文学的力量,也是老师为这个世间添注的祥和与温暖。所以陈老师的离世,就像一面墙突然豁了一个洞,让无数个你我他瞬间心头凉意阵阵,悲伤滚滚。
在巴丹吉林沙漠行走了十年,前年回到咸阳,准备有机会专程去探望一次这个一直在视野之中却离散在生活之外的“亲人”。上个冬天,从贾平凹老师处得知陈老师患癌症,心很痛,不知他老人家是怎么受煎熬的。也担心他某日会突然离去,所以探望他的心更迫切。近日散文集即将出版,是我打算呈给陈老师的见面礼,因为这里面有着关于他的追忆,写着他1998年的模样:黢黑清癯的颊,干瘦的十指,十个指甲个个焦黄,满口的陕西方言,眼神明亮幽邃,笑起来却有着孩童的质朴纯真……
这份礼物终是无法呈给陈老师,心下凄蔫,但是想着陈老师从此不再受病痛的折磨,竟也有几分欣慰。想或许陈老师已经不记得自己98年的模样,也或许他根不本知道自己给这世界带来多少光亮,他也根本不知道他十年心血著《白鹿原》的精神对一个小姑娘的生命有着怎样影响,但是世界记得,我记得。陈老师,敬爱的“二舅”,天堂里没有病痛,莲花已绽开,您一路走好!(B)(10)
忠实,忠厚实诚的长兄
吴树民
我和忠实兄相识那年,他在西安灞桥区文化馆供职。后来他进入省作协,那又是我的常去之地,慢慢就熟识了。特别是看到他的小说《接班之后》《信任》《高家兄弟》等篇章,感觉味道像羊肉泡一样浓香,韵致像秦腔一样雄浑,情感像黄土高原一样深厚,文采像八百里秦川一样壮美。我十分敬仰,成了他的忠实粉丝。
1992年底、1993年初,《当代》杂志先后分两期,在头条的位置刊登了长篇小说《白鹿原》。以如此大的篇幅,连载一位陕西作家的作品,在《当代》创刊15年历史中,尚属首次。
读完《白鹿原》,我惊呆了。《白鹿原》—陈忠实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升华的结晶,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史诗。阅读《白鹿原》,有一种阅读《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红楼梦》时的巨大震撼。这是一部和获诺贝尔文学作品奖丝毫不差的皇皇巨著!忠实创作《白鹿原》的初衷,“就是想给自己造出一部死时可以垫棺作枕的书”。他如愿以偿了!
1999年5月14日,我们举办“三原县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7周年座谈会”,上上下下一致希望请到忠实出席。我联系后,忠实答应了。这天上午10时许,忠实在省作协一位三原籍著名作家王观胜的陪同下,健步走进会议厅。我发现他和观胜的裤腿都湿乎乎的,忙问是咋回事?忠实嘿嘿一笑说:“没事,没事!”观胜说:“昨天下午西安下了一场滂沱大雨,火车站地下通道被水淹了。我们的小车在水中熄了火,忠实和我一起下车在齐大腿深的水里推车弄的。”我急忙问:“要不要给你俩换条裤子?”忠实笑着说:“哪有那么娇气?基本都干了!”座谈会上,忠实以他《白鹿原》如何开头、如何布局、如何塑造人物,讲了近两个小时,使我和与会的50余名业余作者大开眼界,深受裨益。
2004年5月10日,我们又一次举办纪念“讲话”座谈会,再次邀请忠实来讲课。开始,忠实答应来。届时的先一天,来电话说他喉咙疼,来不了了;后得知我们已经通知了全县近50名作者,忠实说再通知取消不好,必须来。忠实来后,我说:“不能讲就不要讲了。大家能见见你,就高兴得不得了了!”忠实说:“那我就少讲一会儿吧!”却一下讲了个把小时。大家都非常关心忠实的病况,一位女作者还专门买了治喉咙的药送给忠实应急。午餐是煎饼、锅盔、玉米稀饭和绿豆芽、洋芋丝等几盘素菜。忠实两次讲课我们都没有付费,又吃这样的饭,我们心里十分过意不去。忠实却说吃得很可口。
忠实兄用他那部49.6万字的《白鹿原》,砌造起一座非人工所能起的巍峨山崖。这山崖,花岗岩一样坚实,秋日菊一样夺目,春晨阳一样明丽,万年松一样苍劲!(B)(10)
新闻推荐
嵯峨泾河墨彩韵 山高水长故乡情 ——陈安福先生与他的书画作品集《最美是故乡——画说泾阳》 杨波海
雷抒雁大地原点咸阳仲春,阳光明媚。陈安福先生居室客厅,靠窗的一方书案上洒下一片金辉。当我翻开74岁的老先生题赠的书画作品集《最美是故乡——画说泾阳》的时候,内心油然而生一份敬意。这是老先生...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