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秦关戏楼的兴衰

延安日报 2012-12-15 17:37 大字

2012年5月5日《西安晚报》第六版刊登了一则《清代戏楼面临坍塌威胁洛川群众期盼保护修缮》的消息,报道了洛川县秦关乡一座清代戏楼面临坍塌危险的事。报道发出后,立即引起省、市、县文物部门的重视,随后省、市文物部门批示对秦关戏楼进行调查,洛川县文物旅游局也立即赶往秦关,实地调查了秦关戏楼。实际上,早在2009年6月,秦关戏楼就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被列为文物点,但是,没有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次县文物旅游局下去调查以后,因为秦关戏楼不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以维修戏楼的事又搁置起来了。作为一个生在秦关、长在秦关的秦关人,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从我记事起,秦关戏楼一直是秦关乡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戏楼地处秦关街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戏台一直是那时的秦关初中乃至后来的带帽高中进行文艺演出的舞台。秦关戏楼也是当时秦关公社的政治活动中心,那时的批林批孔动员会,打击投机倒把现场会都在这里进行。及至后来,每到冬闲时节,乡上都要过物资交流大会,每每会请来本县或外县的秦腔剧团,于是,锣鼓喧天,戏楼成了真正让秦关父老乡亲看戏的好地方。秦关戏楼也是过去秦关街放电影的地方。每当放电影的时候,

小小的戏台下面人山人海,戏楼前的槐树上也爬上了看热闹的小孩。风风雨雨几十年,戏楼巍然不动,台上上演过形形色色的演出,也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儿时的记忆里,秦关戏楼是那么高大,戏楼前的场地也是无比的宽广,而戏楼后面的换装屏风里却是那样的神秘。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上了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外乡教书,后来调到县城,戏楼在我心中渐行渐远。

2008年春节,我回家过年。正月初一早晨,我早早起来,给村中的长辈拜完年后,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惆怅。村中好多爷爷奶奶辈的、叔叔婶婶辈的老人都不在世了,涝池填平了,老村庄退庄还田了,大队的院子卖给私人了,村里的石碾子和石磨子被掀翻在路边,东一个磨盘,西一个碾盘;寂静的村庄里再也听不到牲口的叫声……一切都改变了,我怎么都找不到童年的村子了。我突然感到老家在我的记忆中永远地逝去了。

拜完年,我独自一人把老村子

走了一遍,从老窑科到老城墙,从北头到城环,从西胡洞到东胡洞。从村子沿街胡洞到老街,最后来到了老戏楼旁。多年不见,戏楼的顶部已经严重坍塌,可以从下面看见蓝天;戏台前面也滑塌,台子上生长的椿树已经穿过坍塌的窟窿,伸出戏楼瓦顶,椿树上绕的藤条已经枯萎,干枯的叶子在风中摇曳,戏楼前面和东西两面靠近地面的青砖也已经严重腐蚀,砖块蚀碱多半,西侧的山墙已经出现裂缝,戏楼后面的基部已经悬空,戏楼内上部的匾额掉落不见,中间的屏风上部隔板不知被什么人拆掉了……目睹老态龙钟的戏楼,想想儿时的情景,我的心里更不是滋味。

据村中的老人讲,秦关戏楼大约建造于清朝中期。文化大革命前,戏楼前面的广场还立有一块碑石,记录了戏楼的建造和修缮过程。但在文革破四旧立四新的热潮中,这块碑石被破坏了。现在在世的老人已经记不得碑上的内容,更无从知道戏楼的具体建造年代。

从那时以后,我有一个想法,

把戏楼修缮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点文化遗迹,让秦关地面有历史的延伸。我一有机会就游说我的乡亲,游说政府官员,游说文物部门,游说我的同学和朋友,希望戏楼的修缮能引起各方的重视,希望戏楼能早日得到维修,但是效果并不好,戏楼至今还在那里任风雨一天天的侵蚀,一点点的破损,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2012年7月20日,我回老家时,听村中的老人说,戏楼曾经在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修缮过一次,当时抗家塬村李程序老人的父亲李长来曾经参与了戏楼的修缮,当天我便和村支书李中义专程来到抗家塬村拜访了李程序老人。老人已经70多岁,他证实了他的父亲李长来在解放前确实参与了秦关戏楼的修缮。李长来于1966年过世,老人当时是秦关远近闻名的泥水匠,做的泥瓦活是无可挑剔,砖缝特别窄细,做活干净利落。据李程序回忆,老人当时穿一件白布褂子,干一天活下来,白布褂子上一个泥点子都没有,可以想象这位名匠人的技艺是多么高超。

李程序回忆说,他父亲在世讲,那时维修戏楼时,戏楼的顶部特别陡,人是站不住的,上面的工匠都是用绳子系在腰部才能施工,由于解放前对戏楼的修缮,戏楼才能在解放后得以使用,否则也会像今天这样破败。

人类是一代一代的延续,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代人的生命很短暂,后人能够看到的历史,是先辈们代代相传的结果。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历史责任和义务,正因为先祖们尽好了他们的历史责任,才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的戏楼掌握在我们手中,修缮戏楼就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任由戏楼在风雨侵蚀中垮塌,我们就是对历史的失职啊!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尽管文物部门和有识之士尽力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但像秦关戏楼这样的文物又有多少在风雨剥蚀中慢慢消失呢?有良知的人,应该加入到保护、拯救文物的行动中。我们可以少吃一次宴、少开一趟车、少出一次国、少浪费一些物质,这样我们可以用积攒下来的财富抢救千千万万正在消逝的文物、古迹。只要我们多一些历史责任,多一点爱心,我们就能尽好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

在历史和先祖面前,我们应当感到深深的自责,我们要深深地鞠上一躬,以表达我们的谦卑和恭敬!

●李晓怀

新闻推荐

新建污油泥无害化加工处理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二次公示)

陕西省境内油田污泥无害化处理项目位于安塞县王家湾乡马家塬村,项目占地13340m,建设污油泥无害化处理工艺,设计处理能力2万t/a,生产原油7000t/a。总投资579.63万元。项目建成后产生的污染及治理措施...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秦关戏楼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