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从“八水绕长安”到“八水润西安” 赵晓娥

西安日报 2016-05-22 23:40 大字

西安是一个资源性缺水城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4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278立方米,为全省和全国人均的1/3和1/6。可以说,一部西安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西安地区水的变迁史。历史上,西安城市的兴起、发展与城市优越的水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使城市发展与河湖水系结下了不解之缘。

历史上西安是一个水资源丰沛的城市。刘邦选择国都时,就因“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而选择秦地,又“因其县有长安乡而取之以名也”,遂将都城定名为长安城。可见,长安作为都城,与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汉武帝时,司马相如在辞赋《上林赋》中就明确指出“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所谓八川就是指泾、渭、灞、浐、沣、滈、潏、潦。其中的潦水就是现在的涝河,潏水的源头就是现在的交河。八川中,泾渭在城北,灞浐在城东,沣涝在城西,滈潏在城南,渭水是主流,其余七水皆是渭水的支流。在范围不大的地区中,一条主流拥有七条支流,而且四面围绕都城而流,在他处很少。所以,当地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的俗谚。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周、秦、汉、唐等王朝把国都建于西安。八条河流到21世纪初仍旧畅流,但水量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唐代后期,长安城宫殿建筑所需木材曾远取于他地,说明秦岭北坡已没有巨大的树木。虽然如此,并未影响发源自秦岭的河水流量。北宋、明、清以及之后,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水量急剧减少。“八水绕长安”的胜景渐行渐远。

实际上,所谓“八水绕长安”的说法,不仅仅单指这八条水在长安周围流过,西安的先民更是充分利用了天然河流以及南高北低的地势,在能引水处开沟挖渠,形成了一个周密的灌溉网,长安就处在灌溉网的中心。

秦汉时期的开渠引水工程,著名的就是昆明池和漕渠。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西北斗门镇之东。昆明池当今仍为洼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为汉武帝训练水师的场所。漕渠工程则为运输漕粮,由长安傍南山东行,直达黄河。这条水利工程三年完成,使长安的漕运得到很大的方便。隋朝建立后,由于长安作为都城多年,地下水质受到污染,地下水咸苦,因此,隋朝虽仍以长安作为都城,却将长安城迁徙到其东南的龙首原上。龙首原地势高昂,城内用水问题得靠人工穿凿。隋朝建国之初,先后开凿了永安渠、清明渠和龙首渠。盛唐时,长安城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会。随着唐政权的衰落,人们经营水的力量逐渐减弱。唐昭宗被迫迁都洛阳,数不尽的木材从长安宫殿和民居拆下,沿着渭水漂流到下游。隋唐长安,理水而兴,废水而衰。

历史上的西安一直依靠凿渠导河解决水问题,至宋代,渠道废塞,水流不畅,而井水苦咸,饮水危机是当时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延续至清朝。1952年,西安市自来水厂建成供水。1953年,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西安也开始从农业城市向工业城市迈进。然而随着工业化及城市的发展,西安人口急剧增长,但城市供水仍靠打井取地下水。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随着西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长,饮水问题更加突出。西安城区多数家庭的自来水压力都不够,基本上不了三楼,部分区域不得不采取断水措施。政府只好用洒水车、消防车向居民送水,部分工厂停工、学校放假。为了解决吃水的问题,很多单位自行打井。1981年西安全市深水井有504眼,到了1991年自备井已达700多口,渭河、灞河、浐河等主河道附近,也打了不少井群,自备井的数量成倍增长。地下水密集抽取短时期内缓解了市民饮水需求,不可谓不是一个应急措施,但从战略和长远来看,这种办法不可取。过度开采地下水所造成的后果很快显现出来,部分区域房屋开裂,地面下沉,整个城市也都面临沉陷的危机。90年代初钟楼下降了30厘米左右,大雁塔从16世纪初发生倾斜,到1991年倾斜度达到了1010毫米。因此,从1999年至2013年底,西安市累计封井2155眼,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1亿立方米。近几年,西安市基本实现禁采区自备水井全面封停,有效涵养了地下水,西安市主城区地下水位上升2-6米,自2006年以来连续7年保持稳定,地裂缝、地质沉降等灾害得到遏制,市民安全饮水有了保障。而且,通过回灌地下水,地下水位已经开始缓慢回升,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发展得到遏制。

饱受了水荒之苦,1987年底,黑河引水工程破土动工。2000年底,西安人民喝上了黑河水库的水。黑河水库位于西安市周至县秦岭山中,水库能够供给西安60%-70%的城市用水,水质达到国家饮用地表水二级标准。黑河水库不仅为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提供主水源,每天向西安市供水40多万立方米,从根本上缓解了西安市的缺水状况,而且每年可灌溉37万亩农田,年发电7308万度。

进入21世纪,为恢复“八水绕长安”的胜景,西安市在城市局部实施了部分河系、湖泊治理工程和引生态水进城工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骤增,“长安八水”逐渐演变为城中河,于是便有了“八水进长安”之称。但无论是“绕”还是“进”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安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脆弱等问题。2012年7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八水润西安”工程列为其中之一。这五项重点工作,关系城市兴衰,事关人民福祉,代表人民意愿,体现了城市管理者的气魄和谋略,表明了我们阔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坚定信心。

从“绕”到“进”再到“润”,一字之别,外延和内涵却发生了深刻变化。“润”字,涵盖了“绕、韵、进、惠”等含义,内涵丰富,体现了水的滋养、滋润功能,更有惠及民生、造福子孙之意,丰富了西安治水的历史文化气息。

2012年12月市委常委会审查通过了《“八水润西安”规划》,规划以“保水、引水、治水”为重点,以再生水、雨洪水为主水源,按照“保护利用现成的,改造提升原有的,科学规划未来的”工作思路,实施“571028”工程。即建设5条生态引水体系,打造7片湿地,生态修复10条河系,新建改造提升28座湖池。到2020年,全市生态水面面积达到7.6万亩,湿地面积7.9万亩,真正把西安建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韵长安”的现代化生态型大都市。该工程启动至2015年11月底,已累计完成了渭河、灞河等10条河流主要河段生态治理工作,建成堤防386公里;建成西安湖、仪祉湖、航天湖、堰头湖、桃花潭、护城河示范段等10座湖池,新增生态水面面积9573亩;建成浐灞湿地、沙河水街、沣河湿地等10处大型湿地,新增湿地面积20957亩。

新闻推荐

岁月不老智慧闪光

电视剧《12·1枪案》中的男主角、现任市刑侦局一处二大队队长刘刚正在分析案情。(受访者提供)□肖雪夏冰1997年12月1日,沣河派出所一名民警出外办案,不料路遇车祸。在昏迷过程中,民警随身...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