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的路灯

梧州日报 2019-02-12 09:06 大字

1959年的中山路(梧州市博物馆供图)

新中国成立前,从我记事起,我的家里没有电灯照明,只能用煤油、松香和蜡烛来照明。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电灯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电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电灯,满足了市民多样化的需求。

20世纪50年代中期,梧州市中山路还是一条臭水沟,后来才填平成了一条普通的街道。当时中山路用的都是四四方方的煤油灯,街灯管理人员每晚都会过来点亮这些路灯。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街灯换上了“木瓜灯”,也就是一根木头加上一个昏黄的电灯泡,十分简单。直至20世纪80年代,修理中山路面后,才换上了在当时较为新颖的小太阳灯。到了1986年,中山路上的路灯,以双管灯与球状组合灯为主,外形普通简单,主要起到照明作用。1992年以后,中山路成为商店集中的地方,各家商店的门口都装上了各式各样豪华的霓虹彩管灯,中山路的夜色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最近,中山路新装上了四十多盏大柱形透明亮丽的路灯。街道两旁每隔三四米便装一盏大柱形透明灯,每棵树底下还装有两盏地下灯。每到晚上,中山路便成了灯火辉煌的世界,有一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感觉。晚上漫步中山路,观赏这些各种各样的绚丽的路灯,就是一种艺术享受。

电灯不但外形发生了变化,在功能和光源上也得到了发展——从简单的家庭照明到景观照明,颜色从单一到彩色;在光源上,高光效、低能耗的高压钠灯、节能灯和声控灯等代取低光效、高能耗的光源,高压钠灯、节能灯和声控灯已成为照明的主流光源。电灯的发展变化就是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黄志深)

新闻推荐

美食篇 ⑤

对于一个称职的“梧州吃货”来说,吃是过年的头等大事,他们春节过年的方式莫过于吃遍大街小巷,饿着出家门,扶着墙回家,从一些独...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