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未泯不觉老 修志作诗喜挥毫

西江都市报 2018-04-27 15:09 大字

最近,梧州市档案局老前辈陈栋材将自己这些年创作的诗词、书法、文章、证书、图片制作成一本集子,记述了这些年来走过的风雨岁月。

发挥余热克服困难收集史料

我和陈老相识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单位安排我一个任务,就是负责与《梧州市政府志》编纂小组联系工作,编辑出版成书。要编纂一部时间跨度为100多年的《梧州市志(政府志部分)》和《梧州市政府志》(单行本),需要几位有机关工作经验、有责任心、有一定文字基础的老同志负责此项工作。当时已退休的陈栋材,由于在机关工作时间长,熟悉材料的收集和编写,成为人选之一。

写政府志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除了要有文字基础外,还要静得下心来写。当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材料不足,因涉及的内容时间跨度大,特别是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档案材料不多,给编纂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为了查找资料,编写小组除了到市档案馆、图书馆广泛收集外,还不辞劳苦,到南宁、桂林等地档案馆、图书馆查找,获取了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为编纂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收集材料一结束,编写小组立即投入到写作中去。修志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有时为了核实一句话、一个数据,要查找很多资料反复对照,直至核准为止。就这样,陈栋材与其他几位老同志克服年事已高、身体不适等各种困难,历时八年艰苦努力,终于在2001年完成了《梧州市志(政府志部分)》和40万字的《梧州市政府志》的编纂任务,填补了民国以来梧州市政府志编纂的空白。

在此期间,由于“档案”“修志”“书法”等话题,通过接触和交谈,笔者对陈老的人生经历有了更多的了解。

今年87岁的陈栋材,1955年到梧州市人委档案室从事档案工作。1959年,他参与了组建梧州市档案馆的工作,可谓该馆的“开荒牛”和“拓荒者”,也是早期梧州档案事业发展的见证人。建馆之初,条件非常艰苦,工作繁忙、人手少、办公条件差、设施简陋,库房只有数十平方米,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一心扑在档案工作岗位上。

在几十年的档案工作生涯中,陈栋材先后参与了清理敌伪历史档案、征集革命历史档案等工作,见证了上世纪五十至九十年代初梧州市档案事业的发展变化。1991年5月,在档案部门工作了30多年的陈栋材光荣退休。

热爱写诗醉心书法老有所乐

退休后的陈栋材,除了参加修志外,还热爱写诗和练习书法,这使他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和充实。他说,这次他自费印刷的集子名为《翰墨留痕》,目的是总结自己的人生,让后人得以传承。这本集子共分为自撰诗词、自撰文章、书法作品、获奖证书及证件展示。透过这本图文并茂的集子,我们可以领略到陈老先生的学艺经历及其人生走过的轨迹。书中收集的诗作,虽然数量不是很多,但都是有感而作。

陈栋材说,他从小就对诗词有兴趣,后因年龄渐大要参加工作,诗兴遂减。参加工作后,知识有所长进,尤其退休后,心情舒畅,他开始学写诗,抒发内心感情。在学诗过程中,得到了李绵森、誉文深、陈康华等诗词爱好者的指教,渐入诗门。

人们常说,诗以言志。陈老先生的诗多以节庆和歌颂祖国为题材,洋溢着豪迈的激情,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自撰的《杂文选辑》,多是一些随笔、读后感、工作经验和史料方面的文章,明显地镌刻着时代的烙印。

陈栋材热爱书法,退休后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梧州分校书法班的学习,收获颇丰。业余时间,他经常操弄笔墨,陶冶性情。他的字笔力雄健、大气得体,看得出他是下过一番苦功的。每逢梧州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举办展览,人们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通过展览交流,书法爱好者们切磋书艺,互相学习,在交流中增加乐趣。他说,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既能学习欣赏古今名家的书法技艺,同时又能学习和欣赏到古今名家作品的辞章。

当问及陈栋材的长寿秘诀是什么时,他说:“心平气静,多练书法,怡情养性,对延年益寿很有裨益。”正如陈老先生所写:“闲来吟咏亲风雅,翰墨怡情乐晚霞。”

(何敏汉)

新闻推荐

唯美质朴清纯的文字 ——略评钟文主散文作品

梁国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梧州市作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钟文主,连续发表在《西江月》杂志的随笔散文,让读者心动。他的每一篇作品都不长,也不见深奥,但很好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地体会到他的文字透...

梧州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