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相关链接: 千年古镇 生态寿乡

梧州日报 2016-11-23 23:27 大字

↑古义州民俗圩市已改造成特色商业步行街。位于南渡镇吉太的三江口特色旅游名村内的“神仙滩”景点。竹芒编织工艺业是南渡镇的传统特色产业,人们利用竹子、芒、藤等可再生资源,编织出各种产品,当地有“竹芒编织之乡”美誉。←担水码头在保留原有历史韵味的基础上,建起了休闲平台。义州古街内仍保留别具特色的八角楼等古建筑。南渡镇“度园”是利用原有古建筑改造而成、具有典型江南风格的园林。如今义州古街已打造成集商贸、饮食、住宿于一体的商业街道。有着“岭南香格里拉”之称的天龙顶山地公园成为岑溪旅游观光的亮点。

〈〈〈〈〈〈〈〈〈〈〈〈〈〈〈〈〈〈〈〈〈〈〈〈

开篇语:

最近出台的《广西百镇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自治区将统筹推进100个经济强镇、特色名镇、特色小镇建设,其中,岑溪市水汶镇、筋竹镇、南渡镇及蒙山县新圩镇名列广西城镇建设百镇示范试点实施名单。按照实施方案,在三年的建设周期内,自治区本级资金补助标准为每个示范镇1000万元,示范镇总投资一般不低于2000万元。本报推出“百镇建设巡礼”系列报道,走进梧州市入选广西城镇建设百镇示范试点的四个镇,对她们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愿景一探究竟。

2014年,南渡镇成为广西百镇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首批项目镇。南渡镇紧抓机遇,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特色小城镇,打造桂东南副中心城市后花园”为发展目标,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主要以镇区周边及过境公路沿线作为建设、改造的重点,进行沿街房屋立面改造、特色景点的建设、服务功能的完善

采写:本报记者 罗丽思

通讯员 覃 波

摄影:本报记者 麦朝枢

深秋时节,流经南渡镇区而过的黄华河仍宛如一条绿色长廊,一河两岸漫山遍野的竹林,呈现的是一幅“竹林倒影水浮山”的画面。位于黄华河道上的百年古码头担水渡边上,年近六旬的吴万强正悠然垂钓,享受这份秋日里的恬静。作为南渡镇连接上游水汶镇、大隆镇的唯一水上交通枢纽,担水渡历经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由青砖石线铺砌而成的石级路面,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道路风格。“过去每逢圩集,商船、货船、竹筏云集,最多时达100多条,非常繁荣,在码头上当搬运工的工人就有100多人。”而如今,担水渡在保留原有历史韵味的基础上,建起了休闲平台,修葺一新,令从小在南渡长大的吴万强不由为之感叹。

担水渡的变身改造,是南渡镇“广西百镇建设示范工程”建设项目的其中一项。2014年,南渡镇成功申报广西百镇建设示范工程项目,作为梧州市入选的第一批创建单位,南渡镇抓住此次机遇,以“整合旅游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建设特色小城镇,打造桂东南副中心城市后花园”为发展目标,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导向,加快项目建设步伐,主要以镇区周边及过境公路沿线作为建设、改造的重点,进行沿街房屋立面改造、特色景点的建设、服务功能的完善。

如今经过两年来建设期,过境道路改造、镇区旧街街道改造、邓公庙庙前景观改造、一河两岸基础设施建设、南渡义州古街改造、街道路灯建设工程和特色街区建设工程等7个建设项目已基本完工。以百镇建设项目为契机,南渡镇正着力创建“千年古镇·生态寿乡”知名旅游品牌,通过示范带动效应,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名镇,人居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镇区人民的经济与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

位于岑溪市西南的南渡镇,又有“古义州”之称,有着一千多年历史,在宋朝年间曾为南义州治所,州城有黄华河阻隔,来往靠船撑渡,两岸为渡口,故称南渡。自古以来,黄华河江水的滋润,天龙山灵气的熏染,造就南渡独特之美。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自然风光与人文风光交相辉映。横亘于两广之间的云开大山主峰天龙顶景区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户外运动等多功能的复合型景区;号称“桂东第一瀑”的白霜涧瀑布群位于吉太河与君洞河交汇处附近,瀑布分三级奔流而下,每逢夏季都吸引了众多漂流爱好者;始建于明末,于清雍正年间重修的邓公庙内有广西唯一仅存的木雕蟠龙柱;始建于清道光九年的关帝庙是梧州最大的关帝庙,建庙一百多年来,香火鼎盛,朝拜香客甚众;优良的人居环境,还孕育了悠久的长寿文化,8万多人中健在的百岁老人就有11位,远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定长寿之乡100万人口有75名百岁老人的标准。此外,古街、古建筑群和各类特色文化景观建设,也为南渡镇增添几分独有韵味。

步入如今的南渡,处处可见建设改造后的靓丽与风韵。利用南渡本地特有民居建筑风格及材料建设的多个改造工程,令整个镇区焕然一新,人行道、路灯、房屋外立面等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造,而多个体现乡土文化的建筑景观,仿佛让消失的旧时光重回人们的生活之中。位于邓公庙庙前的文化广场,开阔平整,富有岭南建筑风格的设计,与周边的邓公庙、度园、关帝庙相映衬,配套形成一个别具文化韵味的场所。经过规划改造的广场,如今俨然已成为南渡镇人们悠闲娱乐的最佳场地。在广场内闲逛,不远处传来孩童欢快的笑声,秋日温暖的阳光洒在每个孩子的笑脸上,南小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广场上开展户外活动。看着孩子们尽情奔跑在平整的广场内,老师练敏也止不住笑意:“有这么一个宽阔的活动场所真好。”她没想到,两年前仍是一片黄泥的空地,如今能变得如此漂亮,“广场建好后,我们就把户外活动场所定到了这里,让孩子们能够好好地舒展一番。”

穿过广场,转入位于南渡镇区东南方向的南渡古街,一股古朴幽远扑面而来。又称“义州古街”的街道,成型于清末民初,繁荣于民国时期,是当时古义州唯一一条最为繁荣的街道,布局严谨有序,多为清末民初时期风格的仿古建筑。古街由一街两巷组成,主街为旧街,两巷为南华巷和井巷,总长约600米,高墙窄巷,建筑群历经岁月却也不失风采,保护之完好也使得这里成为电视连续剧《绝密1950》的取景拍摄之地。为进一步开发保护,如今义州古街街道以及街道两边房屋运用商业古街形式进行了改造,今后将发展成为集商贸、饮食、住宿于一体的街道。沿着纵横交错青砖石道缓步而行,观赏者古街内“福生堂”、“大时代”等200多间各具特色的商铺,听着古街居民闲话家常,再到古街内的百年古码头担水渡码头一赏沿岸风光,别有一番韵味。

“放眼视野皆竹子,漫野翠绿人欢歌”。秀美的山川,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还酿造和构成了有利于民间手工艺生长、发展、传承的沃土和环境。黄竹、蔑竹等大量竹子和芒、藤遍布黄华河一河两岸及山地,优势的资源使得竹芒编织这一传统手工技艺得以孕育、催生,成为勤劳聪慧、心灵手巧的南渡人民一项重要的手工技艺,也使得竹芒编织扎根于这方沃土得以历代传承,成为南渡镇的传统优势产业,并于2015年成功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岑溪茗兴茶笠编织厂的经营者莫英连如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走家串户上门回收农户们完成的竹芒编工艺品。10多岁开始学习竹芒编织手工技艺的她,如今已走过近40年,竹芒编织在她眼中,已不仅仅是一门以此为生的手艺,这其中也包含着南渡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人们对这门技艺的深厚感情。“我们这里流传着一句话‘么(慢)工出巧匠\’,恰恰反映了我们对竹芒编织制品高质量的要求,对编织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如今,莫英连的竹芒编织手工技艺日趋娴熟,经她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就有450多种,产品有工艺扫、洗衣箩、茶箩等,产品出口日本、欧美和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她也欣喜地看到,如今南渡镇的竹芒编织产业企业正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将农闲时农村8000多个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从事竹芒编生产队伍中,竹芒编生产几乎遍及全镇各村(社区)的每个自然片,成为一支在南渡的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的生力军。

文化之乡、竹芒编织之乡、千年古镇、福祉寿乡……集多个独特响亮名片于一身的南渡镇,如今正为自身度身定做、专门策划一系列旅游项目。不久前,南渡2016民俗文化旅游节热闹开启,这个自2012年起围绕当地民俗风情与旅游资源所举办的节庆活动,曾先后吸引了市内外10多万人次到南渡镇旅游、观光、休闲、购物,提高了南渡的知名度,整合了旅游资源,完善了一批旅游设施,启动了岑溪的旅游线路,弘扬了地方民俗文化。位于南渡镇吉太社区的三江口村也被列入自治区特色旅游名村,以“打造山水休闲特色旅游文化风情村”为建设理念,进行了房屋外立面改造,河道及河坝建设,道路硬化及村庄绿化,七雄烈士陵园改造,“寿”文化和“廉”文化景观建设等建设内容。目前,三江口风貌改造的特色旅游名村已通过自治区验收命名,旅游带动效应初步呈现。

根据南渡镇百镇示范工程的发展规划,未来南渡镇的旅游发展将以“六区、三长廊、两基地、一中心”为总体规划。其中,六景区包括天龙顶山地休闲游览景区、白霜涧生态漂流景区、三江口山地养生度假区、南渡千年古镇文化体验区、南山滨水田园休闲养生区、盘古文化与旅游商品展示区;三长廊为南渡入口至圣塘桥头文化景观旅游长廊、盘古至吉太文化景观旅游长廊、黄华河休闲旅游长廊;两基地指南渡旅游综合服务基地、盘古旅游商品生产销售基地;以及一中心,吉太游客集散中心。近几年,南渡通过整合旅游资源,突出生态文化重点,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以优质服务吸引游客,创立4A级旅游品牌,成为桂东南地区人们旅游度假的首选,并逐步走出一条旅游名镇建设——地域文化传承——旅游品牌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投入这么多钱, 要把乡镇打造成什么样子?

实际上,广西百镇建设从2014年开始,先后分三批组织实施,每批建设周期为3年。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百镇建设围绕提升小城镇的城镇化质量,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优化公共服务,积极推进便民服务、文化教育、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设施建设,发展小城镇社会事业。

把培育主导产业为小城镇建设的着力点,因地制宜地发展百镇工业、商业、边贸、旅游、文化、科技等各类产业,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工业重镇、商贸大镇等,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形成与周边农村和区域中心城市协调发展的城乡新格局。

引导农村居民结合就业创业、旧村改造、扶贫搬迁等,自愿就近落户小城镇。有计划地开展进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小城镇创业,鼓励农民在小城镇购房置业。

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批生产总值超20亿元,财政收入超2亿元,各项发展指标明显高于全区发展平均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经济强镇。 (据广西头条)

新闻推荐

有4个娃的未婚爸爸又谈了场恋爱 几句鬼话骗走女老板2.3万

本报讯(记者申艳通讯员陈宏)他没有结过婚,却是4个孩子的爹;他没有工作没买房,却向女朋友承诺结了婚就住新房……可正是这样一个不靠谱的人,却涉嫌骗走了荔浦林女士2.3万元。昨天,当警方将这些事实告诉林...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