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采茶炒茶 感受风土人情 “我是六堡茶‘小博士\’”研学活动侧记
在苍梧县六堡镇四柳村,小记者及家长在学习制作五色竹筒饭。
韦僖旻文/摄
“以前,六堡茶从这里搭竹排到六堡镇,再经东安江、贺江到广东封开,之后,再通过不同船只的转运,远销广州甚至东南亚地区。”10月5日,在苍梧县六堡镇四柳村,“广西工匠”、六堡茶制作技艺自治区级非遗传人陈伯昌指着不远处的一条小溪,对一旁的小记者及家长介绍六堡茶当年的外运历史。
当天,梧州日报社组织开展“我是六堡茶‘小博士’”研学活动,小记者及家长共29人走进苍梧县六堡镇茶乡,观赏茶山风光,体验采茶炒茶,感受风土人情。
体验采茶炒茶
四柳村是六堡镇一个传统的茶区,空气清新,群山环抱,清溪流淌。行走其中,但见漫山葱茏,令人心旷神怡。
待小记者及其家长品过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茶后,陈伯昌打开“话匣子”,向大家讲解了六堡茶的基本知识,包括茶叶特点和保健价值、六堡茶历史文化以及当地产业发展状况等。他带着乡土气息的讲解,令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采茶体验开始了,一些小记者却有点为难了。通往盘古寨茶园的路,是用石头、木板搭建的简易桥梁,以及茶人日积月累脚踏自然形成的崎岖山路,在一些路段有的小记者前行时不得不手脚并用。
“采茶工人可真是辛苦!”一位家长不禁感慨道。陈伯昌笑着回应道:“现在的采摘条件已经好多了,当年,茶农可是半夜就要上山采茶了。”
登上山顶,但见一行行茶树应地势自山顶向谷中延伸。陈伯昌走向最近的一棵茶树,俯身采出一枝茶芽,转身向大家介绍,“采摘时,大家要采摘一芽两叶。茶叶鲜嫩,制出的茶才好喝。”掌握了采茶要领,大家立刻分散开来,茶山上荡起了欢声笑语。
小记者中的“姐妹花”李海凤、李海铭谨记采茶要诀,她们找到一棵尚未采摘的茶树,瞄准新鲜的嫩叶果断“下手”。开始时,她们的动作还有些迟缓,后来,便逐渐娴熟,颇有几分专业采茶工人的风采了。片片鲜叶纷纷落入早已准备好的袋子之中,半个小时过去了,她们采摘了二两茶叶。
采茶环节结束后,小记者及家长返回到山下的制茶厂,学习将茶叶炒青、揉捻、烘干,最终制成大家市面上见到的六堡茶。
在茶厂人员的指导下,每个家庭把采摘的茶叶倒入事先准备好的大锅里。此时,灶里已生好火,茶厂人员戴上手套,为大家演示如何炒茶,边演示边讲解如何在烘干水分的同时保留茶汁的精华。很快,小记者和家长就忙碌起来了,他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在制作六堡茶的研学路上探索、实践。
感受风土民情
六堡人家的风情习俗,是构成六堡茶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感受当地的风情习俗,也是当天的研学内容。
在小记者和家长埋头“工作”之时,在茶厂对岸的一处平地,工作人员早已堆好了竹筒,并搭好了一个小土窑和几个方窑,有条不紊地往大盆里加入米、腊肠、玉米、马蹄等食材,加水后再用力搅拌……在这里,等待着小记者和家长的,是学做五色竹筒饭和土窑鸡。
相比于采茶与炒茶,制作农家食物的体验过程愉快而轻松:将米和食材倒入竹筒里,在开口处塞入荷叶,架在方窑上烤;用锡纸包裹好整只“走地鸡”,外面再用黄泥封好,塞入土窑中直接烘烤……当品尝到自己参与制作的竹筒饭和土窑鸡时,辛苦了一个上午的小记者及其家长都开心不已。
感受瑶乡风情,同样让小记者和家长收获良多。
山坪村是一个瑶族村,山势较高,云雾萦绕,出产的六堡茶品质上佳。小记者和家长登上近年新修的同心亭,远眺新建的村民房屋,绵延不断的茶树,以及风力发电设备,无不为今日瑶乡的蓬勃发展而振奋。
在这里,小记者及家长欣喜地看到了苍梧县六堡镇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和一名穿着彝族服饰的老人。祝雪兰为大家介绍了山坪村的概况、现状,以及今后围绕茶文化和瑶族文化加快发展的思路。
“咿呀哟……”瑶族老人以清朗的嗓音唱起了瑶族山歌,动听的歌声回荡在山岭之间,小记者及家长纷纷用手机定格下这难忘的瞬间,小记者钟昊璋用手机录下了这曲动人的山歌,小记者许萬玄还跟着老人家哼唱起来……
一曲终了,掌声响起。大家纷纷围上前去,好奇地询问歌词的内容。祝雪兰笑着解释说,老人的歌是在赞美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让瑶乡人民的生活变了样。
在国庆长假期间,瑶族老人的山歌有如春风拂面,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次六堡之行实在太有意义了!”小记者杨斯杰兴奋地表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蒙敏莹通讯员黄锦霞)9月23日,在苍梧县旺甫镇车头村的稻田里,绿油油的稻苗已经冒出浅黄色的幼穗,长势良好。几名农...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