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楫远去迷雾散 茶香弥漫珠三角
经过千里跋涉,六堡茶沿着“茶船古道”到达广州等珠三角商埠,然后越洋发往世界各地
■本报记者 杨麦 赵洋 龙天传/文
8月初,四号台风“妮坦”带来的影响已经散去,但珠三角地区仍然不时下着小雨。
8月10日,我们正赶往芳村茶叶市场时,又下起了雨。但是,想到即将与广州资深茶人钟珀城在芳村茶叶市场一家岩茶专卖店的面谈,我们仍满怀兴奋之情——在这个茶叶市场里,销售六堡茶的店铺极少,了解六堡茶和“茶船古道”这段历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幸亏他就是其中一个。
几杯热茶过后,爽快的钟珀城就打下了话匣子……
茶叶出口看广州
作为一名资深茶人和茶叶收藏家,钟珀城向来喜欢关注广州茶业发展的历史,相应地,他也关注到六堡茶在广州的运输与销售状况。钟珀城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广州的市场上已经有六堡茶卖了。当时,从梧州运六堡茶过来的木船到了广州以后,很多出口的都停在十八铺码头,十八铺有一个对外贸易的关口,六堡茶可经过那个关口出口到香港和南洋地区。
钟珀城话不多,却透露了一个信息:广州是六堡茶出口的重要港口。
广州,“茶船古道”的终点。从梧州出发的六堡茶,沿着西江千里跋涉,终于到达这里。
时代的巨手把“茶船古道”的终点选择在这里,有着必然的考量。广州是珠三角地区的第一大商埠,在明清两代,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始发港。《明史》中记载了广州港对南洋的出口能力:“永乐中,又尝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给交址(趾)云。”因此,六堡茶透过“茶船古道”直抵广州,就能与海上丝绸之路形成对接,得以完成对海外的出口。
英国学者孔佩特考证认为,清朝道光年间以前,由于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外国商人来华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统称为“十三行”。这一时期,中国的茶叶出口全部由“十三行”垄断,但当时中国出口的茶叶绝大多数都是红茶和青绿茶。鸦片战争以后,《南京条约》规定中国“五口通商”,废止“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特权。从此,“十三行”日趋没落。咸丰六年(1856年),广州西关大火更一度烧毁了“十三行”。此后,“十三行”虽然重建,但已经失去了出口的垄断权,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也正是从这一时期起,南洋地区的锡矿开发和种植业开始兴起,华籍矿工们对六堡茶的需求日益增长。通商自由以后,没有了“十三行”的垄断,参与六堡茶对外出口的茶叶商行如鱼得水。因此,自清末以来,在广州参与六堡茶出口的茶商究竟有多少,六堡茶出口量究竟有多大,都成了一个难以统计的数字。
“广元泰”是一家成立于清朝末年的广州茶庄,资金实力雄厚,且有畅通的出口途径。与这家茶庄的合作,使苍梧县六堡镇的“英记”茶庄得以不断做大,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大茶庄。今年81岁的深圳居民邓炳强清楚地记得,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自己的父亲、“英记”茶庄的老板邓泽才,和“广元泰”茶庄的老板梁生和冯江仍有着密切的生意往来,而“英记”的六堡茶,通过“广元泰”也顺利进入广州市场并出口南洋。
卸货地点各不同
以前,六堡茶都是依靠木船、拖轮、“花尾渡”沿着西江水道运到广州,然后在广州的沙面、十八铺等各个码头上岸,进入广州市内。邓炳强告诉记者:“当时,‘英记\’的茶船到达广东都城后,我们邓家的茶庄就将六堡茶换装上大木船再运去广州。大木船到达广州后,一般停在沙面码头,‘广元泰\’茶庄会派工人去沙面码头提货。”
为了确保到广州的水路运输顺畅,奔忙在“茶船古道”上的茶商们可谓不遗余力,除了与广州方面接洽,还要和沿途的势力打交道。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李济深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北伐战争期间,李济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留守广州。在这一时期,六堡茶向广东的输出线路安全得到了很好的保障。邓炳强回忆说:“李济深手下有一名团长叫易守俨,当时在肇庆驻防。易守俨是六堡四柳人,他家里人也在六堡里面做茶叶的,当时六堡的茶商茶贩从西江运茶去广州,经过肇庆的时候都得到他关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州仍是重要出口港。梧州的六堡茶也依然沿着西江水道源源不断地运到广州。只是,此时的运茶船只除了“花尾渡”外,还有了专门的货运驳船,每条驳船一次最多可运上百吨的茶叶。
今年84岁的黄贤富,在1954年前后,到梧州市航运局担任办公室主任,这使他得以全面接触到梧州到珠三角地区的西江航线运输情况。“当时,运输茶叶的船只全部经西江运到广州,但不同的外运船,在广州停靠卸货的地点和方式都不一样。如果用人货混装的‘花尾渡\’运输,到广州后基本都停靠在南方大厦31号码头;如果用驳船运输,则会先运到广州南锚地的‘丫髻沙\’。在那里,驳船停泊好后,船上的茶叶会由港作拖船(主要在港内进行拖曳运输作业的船只)按照不同的目的地再分别转运至芳村、沙面、河南等码头。”
钟珀城还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广西运六堡茶到广州的船改在广州市第二码头卸货,因为这个码头离芳村比较近,而六堡茶的交易主要集中在芳村的南方茶叶城。
“六堡”拼配“熟普”卖
广州的“德昌行”是一家专营黑茶类的私人茶庄,新中国成立以前就已在经销六堡茶。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实行公私合营政策,“德昌行”的身份改变了,但是,六堡茶依然是店里的销售产品。
经销六堡茶的茶庄,在广州当地还有不少。因为,广东茶商们订购六堡茶后,除将部分用自己茶庄的包装分装好再出口外,剩下的就在广州市面上出售。黄贤富说:“梧州运到广州的六堡茶,刚开始是在广州市内的茶叶店铺卖,后来都运去芳村的茶叶商铺一条街销售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六堡茶在广州的销量有所上升,交易主要集中在芳村的南方茶叶城。”钟珀城也说。
位于广州芳村的南方茶叶市场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早在140年前,英国摄影师兼旅行家约翰·汤姆森就参观过芳村的茶叶商行和制茶作坊,并把参观的过程写进了《镜头前的旧中国》一书。到了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芳村当地的村民又开办了几间自制茶叶的作坊,从各地收购茶叶后,采用前店后厂、自制自卖的模式经营,后来逐步形成了一个小型的茶叶市场。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南方茶叶市场发展迅猛,成为国家农业部定点茶叶专业市场,占地面积超过了10万平方米,有茶叶商户1500多家,经营其他茶产业衍生产品的商户更是数不胜数。目前,南方茶叶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和集散地。在这个茶叶市场里,六堡茶也曾有过可观的交易量,只是这些六堡茶曾一度被拼配进普洱茶中出售。究其原因,钟珀城说:“因为六堡茶所需要的陈化时间短,而且口感上与‘熟普\’(普洱熟茶)比较接近。”
也正是因为这个市场需求,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茶船古道”已经进入式微的时候,从广州到梧州收购六堡茶的茶商林荣坤仍然一车一车地将梧州的六堡茶运回广州去,而他所走的线路,仍然是沿着西江水道走向所铺设的321国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梧州的六堡茶还出口到香港和澳门,并进一步出口其他国家,使“茶船古道”辐射面大大扩宽。在这些地区,梧州,乃至广西的外贸系统一直运作着六堡茶出口业务。
曾担任香港侨柏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陈克伦,虽然现已长居香港和广州两地。但是,对家乡梧州的那一份炽热的感情,使他特别关注梧州的发展变化,退休后更是花了大量精力来研究与弘扬家乡的历史文化。对于本报进行的“茶船古道寻迹”专题采访,他不仅代为联系广州的资深茶人,还主动为我们忆述了梧州六堡茶在香港的出口情况。陈克伦说,梧州市的六堡茶一直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梧州分公司负责专营出口,他1986年开始驻港的时候,梧州出口六堡茶的货款就由侨柏公司代收,然后再汇给梧州土产畜产公司,而负责这些六堡茶运输的,则主要是梧州市航运局。
黄贤富也记得,当时,航运局安排有专门的船队运货到港澳地区,梧州出口的六堡茶就由这些船队专门负责运输。其中负责运去香港的船队叫“桂海”,由三条船组成。
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定向的船队一直在西江航道上运行,把六堡茶源源不断地运到港澳地区。再通过当地茶商之手,越洋发往世界各地。陈克伦说:“当时,香港的茶商进口梧州的六堡茶后,把其中一部分蒸压成茶饼后卖去南洋,另外一部分就卖给香港当地的茶楼。”
今日的广州依然繁华、今日的南方茶叶城依然兴旺,那些曾经流传在各个茶商、茶人和茶叶收藏家口中的“茶船古道”故事,今日又重新在茶叶收藏家和茶叶出口相关人士的口中娓娓道来,让我们听得如此真切,并久久沉醉其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吴艳虹)9月28日,梧州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和政协梧州市第十二届第一次会议,在市广电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来自梧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梧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梧州市教育局、梧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