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口述历史”有血有肉

西江都市报 2016-02-06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赵洋 龙天传杨麦

在梨埠镇和木双镇的采访,是《“茶船古道”寻迹》报道组最特殊的一次采访——记者和老船工们围坐一起,听他们细说往事。老船工们叙述老码头的历史,讲述茶船换装货物和船工艰苦的生活,年龄上足以当儿孙辈的我们则忙着录音和记录文字。这样的场景就像是“听老爷爷讲故事”。

如果仅仅是通过历史资料来认识“茶船古道”,其实并不全面,也不形象。因此《“茶船古道”寻迹》报道组亟须进行田野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茶船古道”曾涉及的人和事,通过准确记录老人们在历史大河褪去的沙滩上留下的鸿爪,将“茶船古道”的报道勾勒得更丰满、更接近真实。

在进行田野调查时,报道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采访对象的嘴里掏出有用的资料不容易,也不是每个受访者说的话都是有用的。老船工们不识字,他们对曾经的生活、历史记得清楚,却难以用语言有层次、有系统地表达出来。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运用采访技巧,和老船工们聊婚姻、聊配偶、聊儿女、聊生活、聊“茶船古道”曾发生的一切,一步一步激发老人们脑海中日渐模糊的记忆。

麦秀清,梨埠镇的女船工,已近耄耋之年,也是梨埠、木双两地仅存在世的两名女船工之一。在围坐一起的老船工中,她话语不多,多数时候静静地听着其他老人说话。

女人对丈夫、对儿女总是有一种特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我们特地问起了老人曾经的婚姻和行船时一家子的生活。我们的提问,让老人家眼光亮了起来,话匣子也随之打开了。

从老船工们的口中,我们得知行船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船工们常在江边走,时而泅水,时而伏壁,身上套着结实的纤绳,在东安江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激流作斗争,与命运相搏。麦秀清说“妇女在岸上拉缆”、“行船时生孩子”……更是让听者震撼。

为了避免采访过于“功利”,除了收录“茶船古道”的信息,记者还尽量记录老船工们一生的经历和命运。在采访时,我们没有过多地打断老人,对有质疑的部分也不穷追猛打,而是给予老人足够的尊重。

成文时,我们对老船工之间一些相悖的说法进行了保留。也许这就是老人个人的记忆和理解,对今后研究“茶船古道”的人来说,有可能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老船工们“口述历史”的价值,或许不如档案史料完备准确,但是更有血有肉。我们也在一名名坚强的老船工身上,依稀洞见了“茶船古道”的大时代。

新闻推荐

环卫工人捡到证 民警助力寻失主

本报讯9月日上午,岑溪市城谏镇的李某匆匆地来到苍梧县公安局办证中心,从民警手里领回了其丢失驾驶证、行驶证、身份证和银行卡,面上一改之前的焦虑,笑容满面连感谢民警。9月日时,一名女环卫工人将从公...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