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探索甘肃特色的***路子

甘肃经济日报 2015-03-06 23:12 大字

本报特派记者 庄俊康

新一轮扶贫攻坚,国家将秦巴山片区、六盘山片区、藏区等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主战场。甘肃省在深化“1236”扶贫攻坚行动中,将“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探索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路子。今年全国两会上,在甘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献计献策,助力甘肃省推进***工作。

***要围绕三个层次展开

全国人大代表、武威市古浪县县长杨东来自甘肃省特困地区,扶贫攻坚是他的中心工作之一。接受记者专访时,杨东说,基础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是贫困地区农村的共性,因此,要实施***,首先要解决制约农民贫困的主要难题。

一是易地搬迁。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增收难在贫困地区十分突出,就地扶贫收效甚微。因此,实施易地搬迁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办法。从2011年开始,古浪县实施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工程,大规模搬迁南部山区困难群众,从根本上解决了搬迁群众的难题,走出了一条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目前,从高深山区搬迁移民达3.54万人,其中整村整组搬迁移民1.7万人,彻底拔掉了导致农民贫困的穷根。

二是产业扶贫。为了帮助易地搬迁的农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古浪强力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围绕“户均两座棚、人均一亩林”的目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奖补方案,鼓励农民发展特色林果,群众来自主体生产模式的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到了52%。

三是教育扶贫。扶贫工作重在扶智扶志。为了让困难群众从被动脱贫走向主动致富,开展多种劳动力技能培训,使贫困群众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创业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

公共资源向贫困地区延伸

如何让贫困地区农民享受到公共服务?3月3日,岷县禾驮乡石门村党支部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石寿芳接受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要推动贫困地区尽早摆脱贫困,关键一点要促进公共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

“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环境差,公共服务严重欠缺。”为了开好本次会议,石寿芳深入农村走村串户,进行了深入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现在许多贫困地区缺乏统一规划,公共服务体系几乎为零,或者是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各自为政,难以实现整体发展效应。所以国家应该从更高层次规划,帮助贫困地区编制合理的规划、制定科学可行的标准、合理布局公共服务资源,构建起规范化、标准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调研,石寿芳将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划分为儿童教育、疫病防控体系和基层文化体系。他建议,为了让更多的适龄儿童就地入学,最大限度降低贫困地区适龄儿童辍学率,应加大在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统筹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重点提高职业教育的能力。此外,在贫困地区建设标准化的村级卫生所、乡镇卫生院,从而健全贫困地区的疫病防控体系。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石寿芳建议,甘肃省应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贫困地区的基层文化和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使贫困地区的行政村有标准的文化活动室,乡镇有综合文化站。

要支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在北京友谊宾馆,全国政协委员马邦河房间的桌子上,摆放着会议资料,他正埋头整理笔记。

马邦河委员拿出一份《关于请求立项建设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的提案》说,这是我第二年提这个提案了。我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少数民族地区修建高速公路,能让沿线群众直接受益。

在甘肃省开展的双联行动中,马邦河委员有三户双联户,有一家帮着盖了一院九间大瓦房的新院子,儿子也娶上了媳妇,还介绍去建筑工地打工,家里的生活来源也解决了。

扶贫要先扶智。马邦河委员认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还是要让这些群众掌握些职业技术,有了一技之长,才能有稳定的收入,才能走出贫困。所以在本届全国两会上希望国家支持在甘肃建设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采访中,马邦河委员对农村的扶贫攻坚有很多期望。

新闻推荐

耗时最长的一笔业务获“赞”

魏春花下午五点十分,大厅里纳税人渐渐减少,窗口工作人员小张正要起身去端杯水,一个外地口音的纳税人迎上来:“我是保定鹏旭桩基工程有限公司的,我要办理报验登记。”小张放下水杯,审核资料,熟练地打开登...

古浪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古浪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