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残疾群众撑起一片蓝天 ——甘肃残疾人事业发展调查
本报记者 薛巍敏
在健全人看来轻而易举的事往往在残疾人身上难比登天,无论是就业、工作还是生活,这些在我们身边的残疾人朋友都注定要碰见更多的牵绊。幸好,在这个社会中,总有些人在帮助他们。
省残联理事长华文哲表示,要改变甘肃省残疾人事业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还需要艰辛探索,要缩小残疾人与社会平均水平较大的差距任重道远。今年,甘肃省计划为10万特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为12万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并全力实施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康复服务“百千万”工程,即建设100个示范性社区康复站,培训1000名基层康复人员,实施10000例贫困残疾人康复手术及训练,同时,力争视力、听力、智力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80%,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83%以上。
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
金昌鼎立石灰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最大的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单位,现有员工138人中有残疾员工80人,占职工总数的58%。在市场大环境不景气的冲击下,企业这两年石灰产量急剧下滑,由高峰期的15万吨锐减到如今的每年不足10万吨,残疾人朋友的避风港受到了风暴的洗礼。
“不管多困难,我们不能辞退任何一名残疾人。”公司总经理穆勇进告诉记者,这是公司定下的“铁条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个在外人看来略显大胆的举动在鼎立石灰公司正式启动——成立蛋鸡养殖厂。公司在厂区旁边的空地上开设了蛋鸡养殖业务,看管鸡舍、打扫卫生、投喂食物、收集鸡蛋,一下子消化了原来厂区20多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现在这里的一万多只鸡每天可以产蛋5000余枚,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小型养鸡场了。
今年甘肃省提出,要全面深入了解行政企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现状和需求,及时掌握残疾人的就业愿望和能力状况,在提高残疾人就业率上下功夫。同时,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建立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的网络服务平台,加快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狠抓残疾人就业、培训实名制登记工作。
一份应该送达的礼物
在金昌众翔驾驶培训学校,记者见到了一群来自河西各地的残疾人,他们聚首这里的目的只有一个:实现自己驾驶汽车的梦想。
“慢点,向右打方向,注意控制车速。”驾校教练杨林正在给下半身瘫痪的学员祁菊梅教授倒车入库的技巧,这已经是她来学习驾驶技术的第六天。
祁菊梅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学车就是觉得自己也可以做到健全人能做到的事情:“刚开始自己也很紧张,驾驶对自己来说是无比陌生的领域,但想到今后不必依靠家人自己就可以出远门,咬咬牙也就坚持下来了。”
来这里学车的大多是从未接触过汽车的新手,但之中也有“老手”。来自张掖市的狄军平本是有十多年驾驶半挂车驾龄的老司机,然而2010年的一场车祸让他不得不截去双腿,这似乎注定让他与方向盘告别,然而倔强的他选择再一次用双手“踩动”油门。
“虽然自己曾经有过十年的驾驶经验,但现在这一切对我而言就是全新的开始,即便没有了双腿,我还有双手,相信还可以重新握起手中的方向盘。”狄军平略带哽咽地说到。
在杨林看来,残疾人驾驶员要比健全人付出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由于目前我们的交通规则是为健全人行车制定的,残疾人驾驶员完成一个简单的驾驶动作都要比健全人困难许多,在复杂的路况下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据了解,截至2015年5月底,甘肃省残疾人领取驾驶证人数为400余人,甘肃省在残疾人学车费用、驾照审核、行车安全等方面都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和政策倾斜。今年甘肃省计划建立市州残疾人汽车驾驶培训基地、强化残疾人燃油补贴发放和驾驶机动车管理、落实残疾人免费停车政策、推进残疾人参政议政等,带动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一群来自星星的孩子
目前,甘肃省有超过八万名脑瘫儿童和三万名自闭症患儿,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在武威市康复中心医院,记者见到了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脑瘫和自闭症患儿,他们的眼神里对陌生人充满了好奇与恐惧,他们的家庭也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
来自古浪县的刘春花抱着自己一岁多的孩子,在治疗室门外静静守候,几个月来这是她每天都要做的必修课,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孩子早日康复。
“我家的娃出生6个月时被医院确诊为脑瘫患儿,医生告诉我们需要精心长期康复治疗,而且治疗效果也是因人而异不一定可以获得康复。”在这种情况下刘春花的丈夫选择放弃,但她并没有,她和丈夫离婚后独自挑起抚养孩子的重担,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让这个年仅二十多岁的年轻妈妈看起来比同龄人苍老很多。
与有妈妈守护身边的孩子相比,小光的日子更为艰辛,自从两岁被查出患有自闭症后,小光的父母先后离他而去,把他丢给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然而不幸的小光又是万幸的,他的爷爷奶奶并没放弃他,爷爷拖着年迈的身体,每天做康复训练成为爷孙俩要共同完成的功课。
看着记者的相机小光偷偷向镜头做了个鬼脸,他的爷爷笑着摸了摸小光的头:“你看看,我们的娃娃还是挺机灵的嘛,以后要当个医生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娃。”
康复中心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挡在患儿治疗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康复费用,在北京、上海等较为发达的地区,一个患儿一年的康复训练费基本超过十万,即便在兰州,各项费用加起来每年也要在八万元左右,这对许多困难家庭而言就是天文数字。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现在在这里进行治疗的0到6岁的60名患儿享受国家专项资金的支持,实现了每年1.2万元治疗费用全部免除的优惠。
一项必须做好的事业
去年,全省各级共投入近5亿元实施为残疾人办实事项目,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其中,实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14750户、为7万一级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首次为10万特困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甘肃省成为西部唯一建立残疾人“两补”制度的省份。
同时,在残疾人教育就业扶贫“百千万”工程上取得预期成效,扶持5000名贫困残疾学生;集中扶持80家残疾人就业单位、奖励50名残疾人企业家,扶持万名残疾人创业,高层次培训万名残疾人,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5910人。
此外,甘肃省争取引进实施一批国家财政及社会慈善康复救助项目,通过全省各康复定点机构实施国家财政“七彩梦行动计划”和彩票公益金康复项目,为4424名贫困残疾儿童实施人工耳蜗植入、肢体矫治康复等手术及训练服务,为6000多名残疾儿童适配辅助器具,近万名残疾儿童通过康复融入正常生活。
面对取得的一系列成绩,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是,目前甘肃省农村55万残疾人尚未脱贫、城镇近20万残疾人生活困难,城乡与地区残疾人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十分突出,残疾人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完颜华实习生刘瑞瑞通讯员刘基本)8月25日,农发行武威市古浪县支行向古浪县城市建设投融资有限公司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7.48亿元,为全省农发行系统首笔投放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支持扶贫...
古浪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古浪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