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汾水”展新颜 美丽乡村入画来
□记者 汪潜 张子豪
岁月悠悠,白驹过隙,历经逾十载春秋,昔日的小村庄,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乡村新貌成为常态,居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逐年提升。
行走在笔直的水泥路上,抬眼所见道路两侧的房屋干净整洁。平整开阔的小广场上,各类健身器械应有尽有,呼吸着田间地头的新鲜空气,令人心旷神怡……优美宜居的美丽家园人人向往,汾水村作为二坝镇全镇人居环境提升试点村,先行先试,在全村9个自然村全面推进“五清一改”和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切实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党员、村民组长及村民代表的工作职责,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汾水村环境整治提升工作常态化开展。“现在的汾水村,家家门前屋后都很干净,垃圾分类也在逐步实施,农村改厕项目积极推进。多举并进下,‘脏’的问题明显减少,‘乱’的村容旧貌管控有效,美的景色多了,居民的环境理念和环境意识也深入人心。”汾水村党总支书记陈及清告诉记者。
曾几何时,汾水村还没有像样的村庄道路,下雨天出门,鞋子和裤腿上会沾满了黄泥土,而天晴时则尘土飞扬。陈及清指着记者面前的路说:“这条10公里长的乡村道路,是整个汾水村的主干道,一直通往二坝镇,可以说,也是我们村通往外界的必经之路。”俗话说:“人靠路走、车靠路行、村靠路富”,依靠乡村公路作为先行保障,一条条承载着乡村振兴重托的水泥道路在汾水村境内徐徐铺开,阡陌交通、路网交织,加上“村村通”公交车的普及,给村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去田间务农,或是运输蔬菜,都不用再担心“下雨把路给下化了”。“过去,我们去有的地方务农需要划小船,现在道路又平整又通畅,不用再那么费劲了。农作物收购车开到田间地头来,村民‘足不出村’可现场交易。”陈及清感慨道。
窗明几净的房间,排列整齐的书籍,井然有序的桌椅,青砖红瓦的外立面设计彰显出朴实温馨的风格,这是二坝镇汾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我们在这儿看书、写字、交流,小朋友一放假就爱来这里,他们说这里有‘书香’的味道。”在汾水村群众眼中,美丽乡村建设让“面子”撑起来了,文明的“里子”同样不可或缺。曾经,村民为了生计奔波,缺乏文娱生活和条件。如今,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为契机,通过发动村部志愿者、“五老”志愿者、文化带头人等队伍,使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独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村里建起了健身器材、村民议事室,村民们在闲暇时间可以健身娱乐,共商社情民意;在村民文化广场,随着动听悦耳的音乐声响起,广场舞队员们翩翩起舞,幸福洋溢的喜庆气氛扑面而来;在法治宣传的推动下,曾经“靠拳头说话”的陋习已消除不见,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的和谐乡村新风貌全面形成。
垃圾有分类、污水有去处、庭院有韵味,推门迎花、开窗见绿的美丽景色让汾水村村民谈及如今的新生活一脸骄傲。“嫁到汾水村20多年了,真正感受到这里一年一年的新变化。过去我们羡慕城里条件好,现在村里的生活配套设施也很齐全,家家户户都置办得漂漂亮亮,生活质量一点也不比城里差。”村民周玉玲越说越乐。
新闻推荐
□记者谢芸通讯员杨成银汪振来是二坝镇康湾行政村人,曾任村干部的经历让他在退休后也不忘为民初心,疫情期间自发帮助困难群...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