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住很安定 黑板上写满感谢的话语 记者探访白茆镇六洲中学安置点
航航和奶奶在安置点
浴室公厕等公用设施一应俱全
7月14日是鸠江区白茆镇六洲中学集中安置点接收黑沙洲等地撤离人员的第8天,据当地统计,到当天凌晨3点为止,住在该安置点的村居民共有538人,随着人员进进出出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变化。14日上午,记者来到六洲中学校内的时候,又有撤离的村民正在登记入住安置点。
爷爷留在村里防汛,奶奶和小孙子住进安置点
14日上午10点多,家住白茆镇二垄村的航航和奶奶被接到六洲中学安置点,测过体温、做完登记,航航和奶奶每人各领到了一床空调被、一个脸盆、一条毛巾、一块肥皂、一盒牙膏牙刷和一只一次性纸杯,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航航和奶奶被带到学校食堂楼的二楼住下来,一起住进安置点的还有航航家的几个邻居。奶奶告诉记者:“工作人员已经动员了我们快一个星期了,我们村子比其他几个村地势稍微高点,舍不得家里养的鸡鸭鹅,我们一直到今天才撤离,再不撤也不行了,看着水往上涨,眼瞅着就危险了。”奶奶说,平日里儿子媳妇在芜湖打工,家里就他们祖孙三人,爷爷今年65岁了,留在了村里防汛,她带着3岁半的小孙子住进了安置点。“在这里过渡下,儿子媳妇这几天就想办法把我们接走。”航航一路上看上去都有点懵,可能他还不太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么多人要从家里搬到这里来一起住。
记者了解到,六洲中学腾出了三栋楼安置撤离人员,分别是食堂楼、学生公寓和教学楼,综合楼则安排作为医务室、理发室等,科技楼用作物资储备安放的地方。记者看到,学生公寓楼一般5人住一个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厕所,食堂楼和教学楼则每间要安排更多人住下。“像这个食堂楼的二楼,水电都是我们临时接的,学生公寓因为很久没有人住,房间也是我们临时一间一间打扫出来的,房间里没有厕所的,好在外面公厕离得都不远。夏天天天要洗澡,我们给男、女各开了一个房间装了电热水器洗澡。因为人太多,大家只能错开时间轮流洗,有的人吃过午饭就把澡洗了,有的人就打点水凑合擦擦身子。”工作人员介绍。记者采访中注意到,后住进来的很多撤离人员,因为物资紧缺,只能睡在木床板上,和简易床比舒适度要差一点。不过,撤离点的老人比较多,他们笑着对记者说:“一样的一样的,我们年纪大了,睡这种木板反而更习惯些。”
黑板上写满了群众感谢的话
都是乡里乡亲,即使在临时安置点,大家还是在一起轻松地拉着家常。记者了解到,这些撤离人员当中,有的只是暂时过渡,很快就会投亲靠友被接走,但也有人是要一直住下来,直到洪水退去家园安全。77岁的鲁奶奶是黑沙洲人,“儿女离得都远,我和老头子就住在这里,有政府在,安心得很,什么时候能回去我们再回去。”白茆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年纪很大、腿脚不方便的一般都安排在了一楼,方便他们行动。在教学楼和食堂楼的安置点,每间虽然都住了不少人,但乡亲们告诉记者晚上能睡好,有电扇也不热。在教学楼安置点的每间教室,记者发现,黑板上都写满了群众自发用粉笔写上去的对政府的感谢话语,有的还是“打油诗”,语言质朴但情真意切,内容都是感谢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妥善安置和关心关怀。当天中午12点不到,安置点放饭了。记者看到,当天中午的盒饭有三个菜,分别是炒包菜、煎豆腐和红烧仔鸡。“政府请了专门的餐厨人员来烧饭,每餐以盒饭的形式发放到每个房间,防止人员过于聚集。”白茆镇的一位教师志愿者告诉记者。
家住黑沙洲的吴德银是一名初二学生,在六洲中学安置点,他有二重身份,一重是撤离人员,还有一重是一名志愿者,这个暑假对他来说,有些特别。别看他是个才上初二的少年,长得已经像个大小伙子,做起事情来也是井井有条非常能干,记者注意到,身穿红马甲的吴德银加入的是鸠江区当地的向日葵新时代志愿服务中心团队。在六洲中学安置点,记者看到,一面是志愿者仍在招募中,一面是很多人踊跃报名参加,当地一名家长就将上大学的孩子送过来当志愿者。“既是支援家乡抗洪也是对孩子的一次历练。”一名家长这样表示。除了学生志愿者,当地教师团队也派出很多志愿者提供服务,和安置点的政府工作人员一起,大家前前后后忙忙碌碌的身影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他们在,令人温暖又心安。
虽然洪水猛兽正在觊觎家园,但是在安置点,记者并没有看到撤离人员过多的焦虑和不安,相反是信心、安定和笑容,人心所向,众志成城,克服万难,没有一场灾难是过不去的。
记者 胡芳 实习生 缴亦杰 文 许诚 摄
新闻推荐
在无为市无城镇仓头社区,有这样一户家庭,儿子李园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繁华的大城市,而是子承父业一头扎进农村当起了“猪倌”...
无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无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